一、一場驚心動魄的空中對峙
4月29日深夜至30日凌晨,克什米爾上空,一場現代空戰的“暗戰”悄然上演。
據新華社報道,印度空軍4架“陣風”戰機突然升空,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展開“威懾性巡邏”。巴方雷達迅速捕捉到這一動向,隨即派出戰機緊急升空攔截。最終,印方戰機被迫撤離,未敢越界一步。
而更引人關注的是,巴基斯坦軍事觀察媒體透露,此次執行攔截任務的,正是巴空軍最新列裝的殲-10CE戰斗機,且掛載了PL-15E超視距空空導彈。在雙方短暫的對峙中,殲-10C的雷達一度鎖定“陣風”,迫使后者迅速脫離接觸。
盡管印度方面尚未公開承認此次交鋒細節,但這一事件無疑標志著南亞空中力量格局的重大變化——中國制造的先進戰機,首次在實戰環境下與西方頂級戰機正面“過招”,并且占據了上風。
二、殲-10C為何能壓制“陣風”?
印度“陣風”戰機單價高達2.4億美元,號稱“歐洲最強四代半戰機”,為何會在與殲-10C的較量中落于下風?
1. 雷達優勢:看得更遠,鎖得更準。殲-10C裝備的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過200公里,遠超“陣風”的RBE2-AA雷達(僅160公里)。這意味著,殲-10C可以在更遠距離發現目標,并率先發動攻擊。
2. 導彈優勢:PL-15E的“死亡距離”。殲-10C此次掛載的PL-15E導彈,射程達145公里(自用版超過200公里),遠超印度“陣風”目前配備的“米卡”導彈(僅50公里)。即便未來印度獲得“流星”導彈(射程150公里),PL-15E的雙脈沖發動機技術仍使其在末端機動性上占據優勢。
3. 體系支撐:中國“戰力倍增器”。現代空戰早已不是單機對抗,而是體系作戰。巴方殲-10C依托中國提供的預警機、數據鏈和電子戰系統,形成了完整的作戰網絡。而印度空軍體系整合能力較弱,“陣風”難以發揮全部戰力。
三、梟龍Block3:被低估的“小鋼炮”
此次事件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是:如果巴方出動的不是殲-10C,而是梟龍Block3,結果會如何?
答案是依然不落下風。梟龍Block3換裝了KLJ-7A雷達(與殲-10C同源),并配備PL-15E和PL-10E導彈,整體性能已達四代半水準。其雷達探測距離(170公里)甚至優于早期版“陣風”(140公里)。
更關鍵的是,梟龍Block3單價僅4000萬美元,不足“陣風”的1/5,卻能實現80%的作戰效能。這種“性價比碾壓”,讓印度高價采購的“陣風”顯得格外尷尬。
目前,巴空軍已裝備25架殲-10CE,雖形成了一定威懾,但數量仍顯不足。而印度正在增購12架“陣風”(總價32億美元),試圖維持技術優勢。
殲-10C和梟龍Block3的勝利,本質是中國航空工業的勝利。從雷達、導彈到體系支撐,中國已形成完整的高端戰機產業鏈。
印度盲目追求“萬國牌”裝備,卻忽視體系整合;巴基斯坦則依托中巴合作,構建了高效、低成本的現代化空軍。這一局,莫迪又輸了一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