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通訊發達的時代,明明動動手指就能發消息、打視頻,可有些人卻陷入了 “自己不聯系別人,別人也從不聯系自己” 的怪圈。曾經以為是對方太忙,后來才發現,成年人的關系里,沒有回應的熱情,都是有跡可循的。那些從不主動聯系你的人,原因往往就藏在這三個現實里,看完或許你就懂了。
感情本就淺薄,關系只是表面熱鬧
生活中有太多泛泛之交,一起吃過飯、加了聯系方式,看似相談甚歡,實則只是表面熱鬧。這種關系就像泡沫,一戳就破,沒有深厚的情感基礎,自然不會有人主動維系。
就像同學會上,大家舉杯暢聊、互加微信,散場后卻很少有人真正關心彼此的生活。你不聯系我,我也不打擾你,不是因為記不起,而是心里都清楚,彼此只是生命中的過客。同事小李就深有體會,他加了很多客戶微信,工作之外卻從不聯系,客戶也不會主動找他。他說:“大家只是業務往來,沒有利益交集,誰會閑著沒事聊天呢?” 成年人的社交,大多講究價值互換,感情淺薄的關系,不主動聯系,就很容易斷了來往。
長期單向付出,熱情被消耗殆盡
一段關系里,如果總是一方主動,另一方只接受不回應,時間久了,再熱烈的感情也會被消耗殆盡。主動的人累了、失望了,自然就不愿再聯系,而習慣被照顧的人,也早已失去了主動的動力。
朋友小雯曾經有個閨蜜,每次都是她主動約對方逛街、吃飯,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可她發消息,閨蜜經常隔很久才回,有時甚至不回;她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閨蜜連句謝謝都很敷衍。一次次的忽視,讓小雯心灰意冷,漸漸不再主動。后來,兩人的聯系越來越少,閨蜜也沒有再來找過她。其實,所有關系的疏遠,都不是突然的,當主動變成了負擔,失望攢夠了,沉默就是最后的告別。
彼此差距拉大,話題與圈子難共鳴
隨著時間推移,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明顯。有人努力上進,有人原地踏步;有人換了圈子,有人還在重復舊生活。當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彼此的話題和圈子都難以共鳴,聯系自然就少了。
鄰居家的兩個發小就是如此。一個考上名校、進了大公司,接觸的都是行業精英;一個早早輟學,在老家打工,每天聊的都是家長里短。一開始,兩人還會互相問候,但慢慢地,發現彼此聊不到一起。一個說項目方案,一個說菜市場漲價,話題驢唇不對馬嘴。最后,誰也不主動聯系誰,關系也就慢慢淡了。成年人的世界很現實,沒有共同語言和相似經歷,即使心里惦記,也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一盆花,需要雙方共同澆灌才能長久綻放。不主動聯系就斷了來往的背后,要么是感情不夠深,要么是付出不平衡,要么是差距太明顯。看清這些原因,不是讓我們對關系失望,而是提醒我們,遇到值得珍惜的人,要主動維系;不合適的關系,也不必勉強。畢竟,真正的感情,是雙向奔赴的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