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海邊的尾道,曾經收留過日本“小說之神”志賀直哉,也在他唯一的長篇小說《暗夜行路》中留下痕跡。尾道的小路曾有不少作家、導演和演員走過,尾道的夜晚至今仍是流浪者的故鄉。
志賀直哉(1883—1971),在日本被譽為“小說之神”。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暗夜行路》、短篇小說《清兵衛與葫蘆》《學徒之神》等。
1912年,29歲的志賀直哉向父親要短篇集的出版費用,卻遭到父親怒斥“小說家是什么東西”, 志賀直哉因想和家中女傭結婚,加上當小說家的職業選擇,和父親早就不和。這場爭吵的結果是當年10月,志賀直哉離家出走,獨自從東京搬到了尾道。
從東京到尾道,距離700多千米。如今坐新干線的話,經過大阪、神戶、岡山,到福山換電車,大約4小時能到,車費18000日元(約合人民幣870元)。2024年10月,我選擇了從羽田坐飛機到廣島,再從廣島機場坐電車到尾道,主要是為了省錢,費用不到新干線車票的一半。下午出發,夜晚抵達尾道車站。夜晚9點的小城商店街,除了零星酒吧,已沒有一家店開業。
PART.01
《東京物語》:漫無目的尾道散步
在影片《東京物語》中,住在尾道的老夫婦乘火車上京去看望兒女。舟車勞頓,到東京后,老母親有些喜悅地說:“從尾道到東京,也沒有那么遠嘛。”在東京和兒女的相處卻不似期望的那樣。微妙地察覺到兒女們的嫌棄,帶著低落的情緒再回尾道。老母親說:“東京真的太遠了。”下次不會再去,兒女們無事也不必再回。
片名是《東京物語》,然而影片大半部都是在尾道。演員笠智眾提到在尾道的生活,用的詞是ぶらぶら,大抵是漫無目的地拖沓著鞋散步的模樣,這也是游覽尾道最適合的方式。
從尾道車站出來,一眼便能看到林芙美子的塑像,瘦弱身體半蹲著,行李箱和雨傘在一旁,一副拘謹的流浪者模樣。出生在本州島南端,自認“我是宿命的放浪者,我沒有故鄉”的林芙美子,隨父母到尾道,在這座海邊小城度過了她的少女時光。中學畢業后,她獨自上京。5年后又從東京回了趟尾道。塑像正是她那次回尾道的情景。《放浪記》中的句子,也成為有關尾道文學的名篇,被印在了塑像旁的碑文上:“看見海了,能看見海了。時隔五年,又看見了,令人懷念的尾道的海。”塑像緊連著被命名為“芙美子通”的商店街。商店街的入口是小小的林芙美子紀念館。林芙美子和母親與養父在尾道生活的6年間四處搬家,紀念館內是她借住過1年的一處住所。
尾道的商店街沿海,每條小路走幾步便能到海邊,靜靜的碼頭泊著小船,整條街道也彌漫著干魚和魚糕的氣味。風景和半世紀前林芙美子在短篇小說《風琴和魚的小城》中描述的也沒有大區別:
海邊有許多小小的碼頭。狹窄的水道上,渡船來來往往。漁夫們在堤邊悠閑地聊天。學生們推著自行車緩緩從渡輪上下來。走在商店街上,感到懷念。魚糕店,賣著鮮魚的小攤,巨大的鯛魚招牌……閃耀著珍珠光輝的海面,讓人移不開眼睛。(本文中所有引文均為李茵豆翻譯)
尾道電影資料館也在海邊,存放著一些《東京物語》以及其他以尾道為背景的電影相關資料。資料館入口最醒目的地方,是導演小津安二郎和志賀直哉的合影。被譽為“小說之神”的志賀直哉對尾道感情深厚。據說,小津也是因為敬慕志賀直哉,在后者推薦下,將《東京物語》的拍攝地放在了尾道。拍攝時,志賀直哉曾來探班,一向在片場被視作上帝般存在的小津,對志賀直哉露出的如學徒見了恩師的神情,讓笠智眾驚嘆。
資料館不遠處,是在《東京物語》中出鏡率極高的住吉神社。海堤邊建了一座小小的紀念公園,放著《東京物語》的劇照,其中一張正是原節子和笠智眾在這海邊的談話。夕陽照射下,原節子美得令人睜不開眼睛。
PART.02
《暗夜行路》,貓和文學小道
從商店街往北走,穿過鐵軌,背后便是山。山間散落著寺廟和貓,其中最有名的是千光寺。千光寺旁的“文學小道”,豎立著曾在尾道居住的小說家和詩人們留下的有關風景、生活的碎片,最醒目的位置,是志賀直哉《暗夜行路》的石碑。
六點鐘一到,千光寺的鐘聲便會敲響。“當——”的一聲。接著,又是“當——”一聲的回響,一聲,又一聲,回音從遠遠的地方傳來。這時,白天只能在向島兩座山之間露出一角的百貫島的燈塔開始發光。那光閃亮一下,又熄滅了。造船廠里,仿佛融化的銅水般的火光映照在水面上。
志賀直哉只寫過《暗夜行路》一部長篇,講述了大正時代青年時任謙作的一生。主人公時任謙作是小說家,家事全由祖父的妾室榮操持。因青梅竹馬的女友愛子被家人安排嫁作他人婦,謙作過上放蕩生活,后遠走尾道,下決心重整生活,將小說當畢生事業。謙作向榮求婚,卻被告知自己其實是祖父與母親不倫而生下的孩子,再次墮落……
《暗夜行路》的前身,是志賀直哉借住尾道時寫作的短篇《時任謙作》。在尾道,志賀直哉借住在千光寺旁的小屋,得到鄰居小林太兵衛妻子的照顧。后者也出現在《暗夜行路》小說中。而小林太兵衛的孫子,正是如今尾道有名的魚糕店“桂馬”的創業者。志賀直哉晚年回到東京后,也仍然能收到來自尾道的新鮮魚糕。
“文學小道”旁,是“貓之細道”。和一只貓一同依山看海,再找一間半山腰的咖啡廳喝一杯,是典型的散漫尾道午后。
千光寺,相傳由僧人空海于806年創建。從這里可以俯瞰尾道港。千光寺旁的文學小道共有25塊石碑,紀念松尾芭蕉、志賀直哉和林芙美子等名家。
PART.03
寢床、自行車、深夜書屋
“芙美子通”商店街位于林芙美子塑像附近,
入口處有林芙美子紀念館。
尾道電影資料館
我住的旅館在尾道商店街內,名叫ANAGO NO NEDOKO,意思是“穴子的寢床”。這是由空置的明治時代木屋改造而成的旅社,一張床鋪一晚3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45元)。“鰻魚的寢床”,是一句日本俗語。寢床就是臥室,鰻魚又長又窄,所以入口狹長又深奧的建筑,譬如京都的老式町屋,就被稱作“鰻魚的寢床”。因為穴子(海鰻)和鰻魚差不多,又是尾道名產,所以旅社借了這個名字。而它也確實擔當得起。
既然到了尾道,自然要留一整天給島波海道。島波海道,銜接著尾道和愛媛縣的今治,貫穿瀨戶內海上的6座島嶼(向島、因島、生口島、大三島、伯方島、大島),自行車道全長大約70千米。是日本騎行愛好者中相當有人氣的路線,也因此,尾道被稱作“單車迷的圣地”。來之前,日本友人得知我要騎行島波海道,都說“好厲害”。實際上難度并不高。9點鐘吃完早餐,慢悠悠到港口附近的捷安特租車點租一輛公路自行車,一天的租金是5000日元(約合人民幣242元),晚上6點前還車。從港口推自行車搭上去往向島的渡輪,到了向島,便是沿著藍色的島波海道的騎行之路。
10月末,東京已經是深秋,瀨戶內海仍是暖洋洋的。生口島上產蜜柑和檸檬,隨處都是掛滿黃色檸檬或尚是青綠未熟蜜柑的樹林。島波海道的絕景,在最后連接大島和今治的“來島海峽大橋”。然而我如果騎到今治,便趕不上最后一趟回尾道的船,只好從伯方島往回騎30千米,趕上生口島下午5點鐘最后一趟回尾道的船。天已經快黑了,船上也都是如我一樣推著自行車的疲憊游客。
船慢慢地開著,突然,窗外出現一片赤紅色,疲憊的人都涌到了窗邊。是瀨戶內海的晚霞。那天的晚霞,分外美麗,美麗到讓人恍惚。
夜晚6點,回到尾道港口,歸還自行車,饑腸轆轆,去吃著名的尾道拉面。尾道拉面是濃香的肉湯,加上蔥花和仿佛紫菜的海草,我吃出了一種回家的心情。
尾道的夜晚,只有零星的居酒屋和酒吧營業。不喝酒的我,只能在旅館的客廳消磨入睡前的時間。在旅館的書架上翻到一本書,《隨翻頁聲呼吸》(頁をめくる音で息をする),是一個書店店主的隨筆集。封底的推薦語是:“開業時間23點。位于尾道的小路邊的舊書店。奔波勞碌的店主所打造的小小城堡。深夜隱蔽的居所里,盛載著詩和熱情。”這家名為“古本屋30dB”的舊書店,就在旅館步行200米的地方。書的作者藤井基二是店主,1993年生于廣島,從大學文學部畢業后,23歲開始經營書店。谷歌地圖上顯示書店從深夜11點營業到凌晨3點。我一直等到11點,步行到書店門口,卻貼著“今日臨時休業”的告示。而我明天就要離開尾道了,遺憾。
旅途總要留下遺憾的,遺憾或許會是下次再來造訪的理由。深夜的舊書店,名為“笑空”的只限預約的小小蕎麥屋,島波海道上來島海峽大橋的晚霞,都被我列在了“下次再來尾道時……”的清單上。
據說,尾道自古以來,就是流浪者眾多的城市。城名“道路的尾巴(道の尾)”,尾道。那些想要逃離某種東西的人,會到達這里,從古至今,似乎都沒有改變。(《隨翻頁聲呼吸》)
官方微店
郵政店鋪
- 掃碼訂閱《世界博覽》 -
責任編輯:李玉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