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深夜23時
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
南寧車輛段南寧動車所燈火通明
聽說,這里有一群特別的人
大家都稱他們是“181”
究竟是誰呢?
“你好,請問你是‘181’嗎?”面對記者突如其來的提問,南寧動車所檢修一組乙班副工長嚴芝科愣了一下,隨即笑著拍拍胸脯:“我是,他們也是。”順著他的目光望去,檢修庫內數十名機械師正伏在車輪邊、鉆進地溝里,動作麻利地修理動車組零部件。
“五一”假期的第一個夜晚,眾人漸入夢鄉之時,這群身著藍色制服的機械師正圍著動車組穿梭忙碌。他們的代號是“181”,即《旅客列車技術狀態交接簿》(輛動-181)的臺賬編號,上面詳細記錄著每列動車的“健康檔案”——從閘片磨損到廁所堵塞,從桌椅損壞到排水不暢……列車在運行中存在的設備設施故障都會被標注。在動車所,有專門的崗位人員負責處理此類故障。為方便稱呼,“181”便成了崗位的代號。
“‘181’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支約80人組成的隊伍。”南寧動車所副主任劉鴻旻解釋道,“‘181’的任務,就是在列車夜間入庫的短短幾小時內,讓所有問題‘歸零’。”
“五一”假期,列車加密開行,南寧局集團公司幾乎所有動車組都上線運行,“181”檢修任務量陡增。平日每晚檢修40組列車,如今激增至60組。
怎么忙得過來?在現場,嚴芝科用一連串的腳步給出答案。“需要更換閘片是嗎?我馬上到。”聽到工友的求助,他腳下生風跑向車頭,對講機在腰間晃得哐當作響,工具包拍打腿側的節奏比秒針還急。
隨后他和工友黃再生、韋才智鉆進深約1.65米的檢修地溝。頭頂是重若千鈞的動車組車輪,腳下是僅能屈身的作業空間,他打著手電、舉起大扳手更換車輪閘片:“要想剎車平穩、旅客乘車體驗感更好,就得適時更換磨損的閘片。”
一副閘片足足有30斤重,三位“181”全程弓著背操作。地溝悶熱潮濕,大伙兒的工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五一’假期加開臨客列車,閘片磨損速度更快。”韋才智抹了把汗,又鉆進下一節車廂底部。不遠處,一輛白色配送車來回穿梭——這是動車所內的“外賣專車”,隨時將配件精準投送到檢修點,提高檢修效率。
“節點”,是嚴芝科口中的高頻詞。“一組車如果耽誤半小時,可能影響后續十幾趟列車出庫上線。”他手中的計劃表密密麻麻,清楚列著當晚需完成的動車檢修任務和出庫節點,“我們定期參加技能培訓,作業前對每一個故障提前制訂修理預案,保證現場工作效率。”
“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對抗生理本能。”推開動車廁所門,撲面而來的異味讓機械師黃再生不禁屏住了呼吸。
廁所是旅客使用頻次最多的設備,動車組廁所采用真空集便設計,旅客不經意間丟棄的牙簽、方便面刀叉等異物容易卡在真空閥內,導致集便系統癱瘓。這時機械師需要手掏中轉箱疏通,清空廢水和異物后更換閥體才能讓廁所恢復正常。
“181”故障處理小組在衛生間檢查控制設備
“最近客流量大,廁所故障率更高。”嚴芝科印象深刻,有一個晚上,他連掏了6、7個廁所,廢污水沿著手臂流下來,滿身異味,“回家后連扒了幾口飯,結果全吐了。”
天色將明,動車所迎來最緊張的時刻。“這些車明天要跑好幾個往返,上千旅客等著呢。”“181”們邊說邊加快手上的進度,“列車準備陸續移出檢修位,我們必須零延誤。”
窗外,晨光悄然攀上地平線,將鋼軌染成金色。千里之外的旅途中,旅客們不會知道,動車到站時的平穩減速、廁所里的順暢沖水,背后是檢修地溝深處“181”們的千百次俯仰,是他們在深夜與時間進行的一場場賽跑。
在這個假期,“181”注定不是詩與遠方的主角,但卻擁抱著最熟悉的日常——用汗水在鋼軌盡頭書寫一份屬于勞動者的無聲堅守。
素材:《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廣西記者站(南寧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
文圖:李雪琪 戴佩蕓 林祥云 廖炳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