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1644年,乃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亦即夏歷崇禎十七年。這年的春天,中國社會發生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事變,延續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為李自成農民軍(即大順政權)一舉推翻。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南方的明朝軍政官員以及勛貴興滅繼絕,先后擁立明藩王為帝,打出明朝的旗號,接續明朝的正統,史稱南明。由于時移勢遷,波瀾迭起,失敗接踵,存亡相繼,陸續出現了五位南明皇帝。本書便是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五位特殊人物——南明皇帝的傳略。
南明政權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極為錯綜復雜的產物。其出現的最初階段,朝野士庶的階級復仇之心特別強烈,討“賊”成為一切政策的出發點。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這一十分明確的目標竟模糊起來:居然出現無“賊”可討的局面。而無情的事實又擺在南明君臣面前:他們曾視為討“賊”盟友,對其滿懷希望的清朝,竟是必欲消滅自己的兇惡敵人。于是反清斗爭便成為南明政權的主要任務。這樣,它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各階層抗清斗爭的領導者,成為全國所矚望的抗清中心。當時許許多多不屈服于民族壓迫的人士,不約而同地集聚在南明這面旗幟之下。他們赴湯蹈火,前仆后繼,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抗清斗爭,其間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涌現了一大批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堅貞不屈的英烈人物,其事跡感人肺腑。
但歷史的進程難遂人愿,人們曾寄予厚望的南明政權并未負起應負的責任。它繼承了明朝的正統,但也延續了明朝的弊政。從它出現的第一天起,內部的傾軋與腐敗便與之俱來,并愈演愈烈,竟置他們口口聲聲所宣稱的收復失地、中興明朝的大業于不顧。
南明政權在吸引、集合許多盡忠報國的忠義之士的同時,一群卑鄙齷齪、陰險邪佞之徒也招搖其間。他們結黨營私,要君弄權,貪贓枉法,行兇肆虐,排斥忠良,誅除異己,致使朝政濁亂,一片烏煙瘴氣,真是忠奸并現,魚龍混雜。這造成了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亂世景象。
當此之時,被擁戴登上皇帝寶座卻非撥亂之才的幾位南明皇帝,治國無方,馭下乏力,面對艱難時局竟苦于應付,其成為抗清斗爭的失敗者和內部傾軋的犧牲品的命運已必不可免。國家的損失與災難,他們當然難辭其咎,自然會遭到世人的詬病。這幾位皇帝盡管出身經歷、素質教養、性格品行各不相同,但都有一點相同之處,就是他們始終未放棄中興明朝的希望,歷盡艱辛,竟以身殉,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印下了十分奇特的歷史痕跡,所以他們又留給后世不盡的思索。如果將他們如何進入歷史的角色,以及歷史如何難為他們的歷程昭示出來,對人們認識歷史、汲取歷史教訓,將不無意義。
自清末以來的百余年間,南明史研究一直是熱門,且歷久不衰,但有關南明諸帝傳記卻尚付闕如。這大概與南明這一特殊歷史階段有關。按朝代的斷限,南明時期顯然屬于清史的范圍,但它對于入主中國的新興政權清朝來說,只不過是負隅頑抗最終被鏟除的搗亂勢力而已,是滾滾向前的歷史洪流中暫時出現的一小股逆流或稍縱即逝的一個旋渦罷了,無足輕重。闡述這段歷史,卻對南明諸帝不予過多的筆墨,也就理所當然。而對明史來說,一般的看法是它已結束于北京陷落,即崇禎帝殉國之時,南明只不過是其余波。盡管它支撐了十八年,但大明王朝的輝煌已逝,它充其量不過是一小股微光爝火,幾個帝王當然也難與大明歷朝諸帝相提并論,于是其理所當然地被摒棄于明朝諸帝之外。但揆諸情理,如此處置實非所宜。
從傳承關系和歷史發展脈絡來看,南明與明朝有著極其密切的內在聯系,人們在講述明史之時總不會缺少南明的內容,總會給南明留下位置和篇章,這是剪不掉的內容。講清史不可不講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代(而按朝代的斷限,此時正屬明朝)。為清朝帝王立傳,沒人遺漏太祖、太宗,會當然地將他們入傳,這似乎早已不成問題,也無人提出疑問,而明史何不然耶?處理相同問題,標準只應有一個。南明諸帝理應列入明帝之中,而不應被摒除在外,如此而已。
1994年,吉林文史出版社策劃“明帝列傳”之系列叢書,突破成見,特取南明諸帝殿其后,以成明朝帝王列傳之完璧,識見卓然,令人欽佩!本人謬蒙厚意,受約寫《南明諸帝》,乃不揣谫陋,欣然承命。在諸多師友的幫助下,特別是在孫文良、何齡修老師及李治亭、李尚英、李世愉、商傳、王政堯、謝寶成、徐凱諸學兄,以及責任編輯王桂蘭女士的熱情支持與鼓勵下,書稿于次年年中寫成,1996年1月正式出版。該書出版后頗受關注,不久責任編輯打電話告訴我說,擬再版,可做適當修訂。此甚合吾意,因為當年寫作時比較倉促,不遑修潤,存在不少問題,愿借此機會加以訂正,以給社會、給讀者一個更好的交代。于是,我便欣然贊同,并說如確定再版時間,請賜告,我即動手修訂,及時交稿,然而一直了無下文。我因忙于其他工作,修訂之事便放了下來。
2011年9月,岳麓書社胡寶亮先生來函稱對拙作有興趣,并說:“此書版權已到期,愿先生將其修訂再版,我愿意將其出版。如先生愿意,我會將此書列入年度選題計劃,通過后就可以具體操作了?!蔽液芨兄x他的厚意,欣然接受并表謝忱,但因此作系十多年前倉促而成,多有不當之處,需加修改。而現在有些項目尚未完成,難以集中思考此問題,故修訂此書只能推后一些時日進行,不知可否。寶亮同意了我的日程安排,并建議充實內容,以《南明五帝:抗爭、困局與幻滅》為書名面世。這里要說明的是,魯監國朱以海雖然沒有皇帝名義,卻行使了皇帝職權,實際上等同于皇帝,因此本書也將其算作皇帝,故有“南明五帝”之名。
現在,修訂稿終于完成。于此需要明確交代的是,這是在原作基礎上深入考究、挖掘之作,是一部還原歷史的人物傳記,寫的是真實的歷史。回顧二十多年前所寫的舊作,筆者深感問題頗多,但最大的問題則在歷史真實方面。這是必須嚴肅認真面對的問題。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真實是歷史著作的生命。表述歷史必須實事求是,完整準確,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要做到準確無誤,真實可靠,頗有難度。除將紛紜復雜的既有歷史記錄加以梳理、剝離、比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更要對已有歷史陳案、定案、慣說,加以審視、厘正。為澄清史實、推翻冤案,便不能因襲成說,而被歷史謬論所左右,必須對大量史料重新翻檢,仔細審視,以還原歷史真相。這是一件極為繁雜、極難處理之事,但必須做好,下苦功夫、硬功夫、細功夫,認真完成。筆者持此信念,仔細認真做了一番歷史探索,使不少疑惑得以消釋,問題得以澄清,而史實更加明晰。其中,最突出的是對久負惡名的弘光帝朱由崧予以正名,恢復其本來面貌。
歷來所謂弘光帝素多失德,如荒淫無恥、酗酒縱欲,乃至厭棄朝政等,幾成通識。然而這些說法多系捕風捉影,惡意編造,道聽途說,以訛傳訛。此修訂本對此悉加厘正,恢復其作為一位胸襟寬廣、勤于政事、欲有所作為的君主的本來面貌。他一朝被擁立為皇帝,便能積極履行帝王的職責,且有意為明主,曾采取諸多爭取人心的措施,以冀開拓新的局面。同時,他也有欠缺與巨大困惑,即不能認識和懂得怎樣去改變緊緊制約他的客觀條件。他的動機雖好,但所采取的措施多不切實際,甚至荒謬,故適得其反。他的致命欠缺是性情懦弱、沒有遠見、優柔寡斷、寬大過度,以致綱紀廢弛,不法廷臣及中官肆無忌憚,自己也被權臣所左右,難以自拔,終于造成個人乃至國家的悲劇。這些,書中皆一一道及。
此外,筆者吸收了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對隆武帝、魯監國、紹武帝、永歷帝及其朝中諸多相關的人物與史事,加以充實及厘正,使之再現清晰完整的實況,促成了一部真真切切的南明皇帝全傳的問世。凡有征引皆加注明,以示學問之有自。如此處置當否,敬祈讀者審正。
此次修訂,得好友李尚英先生、潘振平先生鼎力相助,解決了諸多史料難尋的問題。而責任編輯胡寶亮先生為我的深入研究,提供大量信息及頗富啟發的建議,本書能寫成問世是寶亮的熱心推動促成的,殷殷厚意,令人感佩。王廣勇先生、彭勇先生、魏子健先生為插圖提供了部分照片。謹于此對諸位深表謝忱!
張玉興
2016年9月9日修訂
2023年9月9日修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