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從央視等官方媒體中,不斷看到或聽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很新的短句。
但是,你可能沒有太留意,也不太了解這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提這個?跟我們每個人、我們國家和全人類有什么關系?
大家肯定知道“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詞匯了,對吧。
它是我們國家希望把整個世界融合為一個整體的一個理念,實質上,它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這個詞的中國式表達,這樣理解就對了。
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對應的,我們在國內也需要一個詞匯或者一個概念,來形成一整套理論與實踐體系。
我們都是中國人,不管我們屬于哪個民族,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對吧,那么,要變成一個整體,還要有時代創新性,就需要創造一個新的詞匯或概念來表達,所以,就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
而且,這已經上升為我們國家的新國策了。
下面,就結合我個人的親身經歷來談談這個話題。
1991年秋天,我背著行李走進位于廣州新港西路135號的康樂園,就讀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民族學專業時,廣州還沒有地鐵,珠江新城還是一片農田......
那時的珠三角正涌動著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波移民潮,來自湖南的"三來一補"產業工人、四川的建筑工人、潮汕的商販,和本地漁民的后代們共同編織著這片土地的新面貌。
1993年暑假,我們一幫同學在東莞厚街實習時,制衣廠里每天都能聽到七八種方言。
湖南妹子的辣椒炒肉和順德大廚的煲仔飯在食堂里飄香,
客家人的擂茶與潮汕的功夫茶在休息室相遇。
記得有位貴州工友用苗銀耳環換取了江西工友的景德鎮瓷杯,兩人在車間里用蹩腳的普通話討論著怎么用這些物件裝扮宿舍。
這種樸素的交流,不就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燦爛文化”的縮影嗎?
在深圳蛇口的“三和人才市場”,我們曾見過彝族同胞用剛學會的粵語和電子廠主管討價還價談工資。
他們或許不懂宏大的理論,卻用生存智慧踐行著“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的真理。
就像珠江口千百年來操著不同方言的疍民(水上人家)、客家人、廣府人、潮汕人,最終在通商貿易中自然形成了共同的行為準則。
2000年,我們在廣州石牌村調研時,這個“城中村”里住著來自N多個民族的上萬租客。
維吾爾族烤肉攤隔壁是東北餃子館,藏族唐卡畫師和佛山木雕師傅共享一間工作室,壯族女孩和土家族男孩一起,創辦了一家藝術培訓機構,漢族大叔和滿族大嬸都喜歡廣州的早茶......
有年元宵節,居委會組織各族居民用家鄉食材制作"百家湯圓",河南的芝麻餡、云南的玫瑰餡、海南的椰絲餡在同一個鍋里翻滾,這不正是“構筑共有精神家園”的現實版本嗎?
這里發生過感人的故事:
2018年臺風"山竹"來襲時,貴州苗族建筑工主動幫助回族餐館加固門窗,潮汕房東為被困的瑤族學生免費提供食宿。
災難面前,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民族差異,而是同為“中國人”、“中國同胞”的身份認同。
這種自發形成的互助精神,比任何說教都更能詮釋“命運與共”的理念。
2010年,我們的一位同學參與佛山陶瓷產業轉型項目時,見證了各族技術工人的智慧交融。
來自景德鎮的老師傅帶來傳統青花技藝,蒙古族設計師將草原紋樣融入現代瓷磚,維吾爾族工程師改良了天然氣窯爐。
當這些創新成果出口到中東時,標簽上寫的是“中國制造”,而不是某個單一民族的創造。
這就是“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
在東莞松山湖,華為園區里有十多個民族的工程師,也有外籍專家一起工作。
在順德北滘,擁有將近20萬員工的美的集團,能夠從鄉鎮企業發展中全球第一的家電企業,他的創始人何享健認為,最根本的是人才。
他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順德人,80年代,用廣東人,90年代,用中國人,21世紀,用全世界的人。
這種匯聚人才所產生的創造力,正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最佳注腳。
站在港珠澳大橋上眺望,這個超級工程凝聚著全國各族建設者的汗水:
四川的隧道工人、青海的鋼結構專家、廣西的焊接技師、廣東的設計師......
當大橋貫通時,建設指揮部特意準備了清真餐和素食餐,這個細節體現了“尊重差異,增進共性”。
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書寫的,不僅是經濟奇跡,更是文明共生的新范式。
在橫琴粵澳合作區,葡式蛋撻與廣式早茶共享餐桌;
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香港金融精英與內地科技人才碰撞思想。
這種超越地域、民族、制度的合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東方智慧。
求學于斯,工作于斯,生活于斯,三十多年的沉浸式田野調查,與近距離觀察讓我明白:
珠三角的繁榮密碼,不在于某個單一民族或文化的優勢,而在于海納百川的包容力。
就像珠江接納東江、西江、北江之水奔流入海,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要消除差異,而是要讓不同支流匯成澎湃向前的力量。
這對每個普通人的意義在于:
當我們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用合作的姿態面對差異時,就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對國家而言,這是保持長治久安的根基;
對全人類來說,中國正在探索的多元一體發展道路,為破解“文明沖突論”提供了新方案。
站在珠江入海口,咸淡水交匯處孕育著獨特的生態系統。
這讓我想起費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愿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要建造整齊劃一的“盆景園”,而是要培育生機勃勃的“熱帶雨林”,讓每棵樹都能向著陽光自由生長,又在地下通過根系緊密相連。
就像舒婷的詩句: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
這或許就是這代人給子孫后代留下的最寶貴遺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