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感慨:“我想了十天十夜,始終想不明白印度為何要挑起與我們的沖突。”
彼時,對于印度的無端挑釁,我們滿心困惑。而倘若當時中國綜合國力更為雄厚,印度恐怕早已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時光流轉至2025年,如今回望,相信眾人即便再苦思冥想十天十夜,也難以理解印度為何會對巴基斯坦發動攻擊。現實卻是,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戰爭的可能性正與日俱增,曾經讓我們想不通的“怪事”,印度或許又要重演一遍。
不過,隨著一份據稱來自印度情報機構“研究分析局”(RAW)的絕密文件在Telegram曝光,也揭開了印巴沖突的罪魁禍首!
該文件日期為2025年4月16日,呈交印度內閣秘書處,披露RAW策劃在美副總統JD·萬斯訪印期間,于克什米爾制造高傷亡恐襲并嫁禍巴基斯坦的計劃。該恐襲行動是RAW“混合戰爭立方體”戰略的一部分,此戰略融合多種手段,欲借一次“假旗行動”達成多目標:
印度的陰謀也在持續推進中,當前,印巴局勢正持續惡化,從至少三個關鍵跡象來看,印度似乎正緊鑼密鼓地為對巴基斯坦的軍事行動做準備:
其一,印度既未提出任何實質性的和談條件,也未釋放任何旨在緩和緊張局勢的信號。相反,印度持續指責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義,稱其為針對印度人恐怖襲擊的幕后黑手。通常,若一方無意升級沖突,行動會克制且可能虛張聲勢威懾,同時積極尋求對話解決根本問題,如中印邊境問題磋商多年仍保持對話,顯示雙方無意激化矛盾。但印巴局勢不同,印度未提談判條件、未釋放緩和信號,反而不斷無端指責巴方與恐怖主義掛鉤,種種跡象表明,印度目前傾向于對巴基斯坦采取軍事手段。
其二,印度總理與防長接連缺席俄羅斯閱兵式。俄紅場閱兵期間,普京邀印度總理莫迪出席,但受印巴邊境局勢升級影響,莫迪取消行程。起初印政府安排國防部長辛格替代赴俄,后辛格也取消,改由副防長率團。這一系列人事調整體現印對地區局勢謹慎,莫迪政府正為潛在軍事行動做更周密戰略部署,若時機成熟,印巴沖突或進一步升級。
其三,印巴沖突持續,印度蓄意維持邊境熱度。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對峙至今未停,印巴雙方雖未擴大沖突規模,但邊境交火事件仍呈常態化態勢。印度此舉實則暗藏戰略意圖:通過持續制造低烈度沖突,印度旨在吸引美國等國際社會關注,為其后續軍事行動制造“合理性”借口,同時為可能升級的軍事對抗爭取外部支持。這種“可控沖突”策略既可試探巴基斯坦底線,又為印度調整軍事部署預留時間窗口。
既然印度存在對巴基斯坦采取軍事行動的意圖,為何至今未付諸實踐?
究其根本,印度未對巴基斯坦實施軍事打擊的核心原因,在于巴基斯坦背后有中國作為戰略支撐。從綜合國力對比來看,印度在常規軍事力量層面占據顯著優勢,若無中國持續的戰略支持,巴基斯坦或早已陷入生存危機。正是這種來自中國的堅定支持,構成了印度對巴基斯坦采取軍事行動時的重要戰略制約因素。
印度對地區格局的認知存在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將中國視為長期戰略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又覬覦巴基斯坦的戰略價值。這種雙重戰略焦慮導致印度在南亞次大陸持續維持軍事威懾態勢,但始終無法突破戰略困境——既無法在軍事層面撼動中國戰略存在,又難以通過軍事手段從巴基斯坦獲取實質性利益。這種戰略定位的模糊性,實質上反映了印度在地區權力結構中的認知偏差與戰略困境。
印度為何謀劃潛在沖突?實則是莫迪政府有算計。其認為美國挑起的對華關稅戰及全球供應鏈調整是契機,欲借西方市場驅動力效仿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新樞紐,為獲此利益不惜冒險。
不過,印度也有所考量:既不希望沖突全面升級致難以收拾,又迫切想獲美國更大支持,尤其是戰略層面的緊密經濟循環體系。為此,印度試圖打擊巴基斯坦以博取美國認可,這如同向美國遞“投名狀”,表明自身在美國戰略布局中的價值。
但印度也深知風險,若局勢失控,可能無法獲美承諾利益,反遭重創。這種潛在風險正是其行動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
在當前這樣的國際與地區局勢背景下,一個令人費解的假設浮現:倘若印度真的不顧常理地對巴基斯坦發動打擊,那將會引發怎樣的局面呢?從現實考量來看,印度現階段完全沒有與巴基斯坦展開全面戰爭的意圖。畢竟,印度當下最為渴求的是從美國那里獲取助力其制造業發展的機遇,而一旦與巴基斯坦全面開戰,制造業發展必然受到嚴重沖擊,又何談推進制造業呢?
印度這種既懷有軍事行動的沖動,又不敢將沖突規模擴大的矛盾心態,決定了它所期望達成的效果,就是在克什米爾地區對巴基斯坦實施一次有力且具有威懾性的軍事打擊。印度企圖達成的目標十分明確,即憑借在克什米爾地區對巴基斯坦的這一番“狠狠教訓”,在國際舞臺上樹立起印度軍事強國的形象,進而以此作為籌碼,不斷與美國進行利益交換,謀取更多、更大的實際利益。
我們是否應坐視印度對巴基斯坦動武?答案是否定的。對中國而言,若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對巴基斯坦發動軍事進攻引發區域沖突,中國需支持巴基斯坦制衡印度。因為巴基斯坦若在印巴沖突中損失重大,會削弱中國國際影響力,助長印度地區霸權及對外擴張傾向,威脅中國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反之,中國堅定支持巴基斯坦并促使其占優,將向國際社會表明,獲中國支持的國家在地區事務中有更強話語權與行動力。因此,印巴軍事沖突是中國不可忽視的外部因素,助力巴基斯坦獲勝,中國將獲巨大政治利益;巴基斯坦若失利,會對中國戰略布局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
當下,印度準備開戰卻不想打大規模,還妄圖借一戰獲取戰略大利。但印度想簡單了,若其打擊巴基斯坦謀戰略利益,中國也將有重大戰略損失。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可能坐視不理,會大力支持巴基斯坦,且中印工業能力差距大。所以,印度雖在備戰,實則也需做好挨打準備,畢竟相比開戰,其挨打可能損失更慘重。
莫迪豪賭,中國已經做好了最壞準備!
莫迪對巴基斯坦的戰爭準備堪稱世紀豪賭。若印度打擊巴基斯坦,必會激怒中國,屆時印度恐遭重創。
對中國而言,不支持印度對巴作戰有三大壞處,支持則有好處,故中國必大力支持巴基斯坦取勝。不支持的壞處如下:
其一,大國威信受損,周邊國家會倒向美國,為維護強國形象,中國只能支持巴基斯坦;
其二,“一帶一路”倡議受重創,不僅經濟投資損失大,美國還會極力阻撓;
其三,美印會得寸進尺,損害中國利益。因此,基于這三大壞處,中國定會全力支持巴基斯坦。
基于上述三大不利影響,中國出于戰略考量,必然堅定支持巴基斯坦。那么,若中國選擇與巴方并肩應對印方的壓力,又將獲得哪些實質性收益呢?至少可歸納為以下三大戰略優勢:
一是立國威,中國若支持巴基斯坦打贏印度,可向世界彰顯實力;
二是有助對抗美國,支持巴基斯坦使親美國家減少,大國斗爭取勝后利益巨大;
三可借機削弱印度,若印巴沖突升級,大力支持巴基斯坦重創印度,利于中國減少戰略障礙。
在當前國際局勢背景下,中國秉持著對地區和平穩定的高度責任感,已就南亞地區潛在的安全風險做好全面預判與應對準備。需要明確的是,中國始終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爭端,但若印度執意在印巴邊境地區采取軍事冒險行動,中方將基于與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聯合國框架內依法依規為巴方提供必要支持。這種支持不僅包括人道主義援助、外交斡旋等和平手段,更可能引發地區安全架構的深度調整,屆時南亞地緣政治版圖或將面臨重塑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