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暢簡介
蔡暢,原名蔡咸熙,190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雙峰縣,是曾國藩的后人。她是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際民主婦聯副主席。
她將畢生的精力都奉獻于中國婦女的解放事業,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卓越的婦女領袖,國際民主婦女聯聯合會主席戈登夫人盛贊她是“一位偉大的女英雄”、“她代表新中國”。
蔡暢因為她活躍的革命經歷和卓越的革命成就,曾被人贊譽:“世界上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產生一個比她更優秀的女革命家和比她更美麗的個性。”
01、用一生譜寫了中國婦女的解放歷程
蔡暢的母親葛健豪
蔡暢在母親葛健豪的教育熏陶下,從小就有獨立的個性。
6歲時,到了纏小腳的年紀,她不愿承受這無端的束縛,連哭帶鬧拼命反抗,最后居然贏得了不裹腳的特權。
15歲那年,已經讀書識字、品貌端莊的蔡暢早就是家鄉的小名人,收獲了周圍眾多青睞的目光。父親準備以500大洋的代價,將她許配給一個地主做媳婦。
那個年代都是尊從父母之命,媒妁之約,個人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但那時蔡暢已經讀書識字,有了明晰的自我意識,她從到長沙求學的三哥蔡和森那里,知道了外面世界的廣闊,她希望自己能走出蒙昧,接觸更廣闊的新世界。
蔡暢的哥哥蔡和森
她寫信向蔡和森傾訴苦悶,蔡和森建議她“逃婚、出走、遠行、求學”,她毫不猶豫接受了蔡和森的建議,在母親的幫助下背著父親離家出走了。
1915年,到長沙的蔡暢考取了周南女校的免費生,獲得了獨立和自由。心情舒暢的她便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蔡暢”,開始了人生的新征途。
在周南女校讀書時,蔡暢與志趣相投的向警予、陶斯詠成為同窗好友,常常聚在一起暢談理想與未來。也是在周南女校讀書期間,蔡暢通過蔡和森認識了兄長般的摯友毛澤東。畢業后,她留校擔任了體育教員。
1919年10月,蔡暢寫信力邀已經返家鄉溆浦興辦女校的向警予到長沙,兩人一同組織和發起了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同年12月15日,在母親葛健豪的帶領下,她與蔡和森、向警予等熱血青年乘船赴法國參加勤工儉學。
蔡暢、向警予和葛健豪等人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合影
在蔡和森的影響下,留法的蔡暢明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參加了一系列青年活動。于1920年加入新民學會和工學世界社,并參加了蔡和森、周恩來、趙世炎等領導的北洋軍閥駐法國公使勾結法國政府破壞勤工儉學學生的斗爭。
1922年,蔡暢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從此將自己的一生交付于偉大而光輝的革命事業。
1924年,根據黨的指示,蔡暢奔赴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為日后發展革命事業學習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
1925年8月回國后。立刻挑大梁,投身于大革命洪流中,擔任中共兩廣區委婦委副書記、國民黨中央婦女運動講習所主任。任職期間,她與國民黨中央執行部婦女部長何香凝進行了密切的合作,共同發起廣東婦女解放協會,組織參加省港大的女工積極投入國民革命。
周總理和蔡暢等人的合影
北伐戰爭期間,蔡暢先后擔任中共江西省委、湖北省委婦女部長,大刀闊斧地培養婦女干部,領導建立婦女解放協會,在她的努力帶動下,江西、湖北兩省的婦女運動規模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在長期的婦女運動中,蔡暢不斷獲得了有用的實踐經驗。她指出:“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到達解放的道路,亦須從經濟豐裕與經濟獨立入手”,由此可見蔡暢關于婦女解放的方法就是從參與生產開始,通過獲得經濟獨立,不斷提高政治地位,從而逐步擺脫壓迫、獲得解放。只有循序漸進、踏踏實實提升與發展婦女個人能力,才能逐漸掙脫封建的壓迫。實踐證明,蔡暢這一婦女解放的道路是對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思想中國化的重大貢獻,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為婦女爭取平等地位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為了提高婦女的地位,蔡暢可謂用心良苦。在國民革命時期,蔡暢就主持過婦女運動講習所;土地革命時期,又開辦女子夜校、婦女干部輪訓班等;抗日戰爭時期,更是大力提倡開辦婦女干部學校。中國婦女運動在蔡暢的帶動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形勢喜人。
毛主席和蔡暢、徐特立等在陜北的合影
1940年的中國女子大學就是一個專門培養優秀婦女骨干的學校,學員像火種一樣灑遍全國各地。有一次,蔡暢特地邀請毛主席給延安女大作報告,毛主席風趣地說:“大姐,你要桃李滿天下咧!”這看似調侃的玩笑,其實是毛主席對蔡暢重視培養女干部的高度肯定。
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中,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蔡暢始終對中國的未來、中國婦女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她曾飽滿深情地說:“我唯一的志愿就是繼續這些和別的許多殉難了的同志們未竟的工作,實現我們未完成的革命,拯救我們的中國!……我們認為婦女解放主要的內容,就是要在經濟上翻身,所以我號召婦女起來分土地,分房子,生產。”
無論去到哪個崗位工作,蔡暢都會把德才兼備的婦女干部看作是婦女運動的重要保障,一直把培養婦女干部作為自己的重要責任,堅持“在斗爭中發現和培養新干部”。 通過長期積累經驗的她目光銳利,發現優秀的婦女干部就像伯樂識駿馬一樣,隨時能夠敏銳地識別有志向、有能力的婦女干部。
建國后的蔡暢
新中國成立以后,參加社會工作的婦女越來越多,中國婦女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婦女能占半邊天的意識漸漸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
1949年12月和1956年4月,蔡暢分別承辦了首屆亞洲婦女代表會議和國際婦聯理事會會議,讓世界各國婦女代表看到了新中國婦女嶄新的面貌。
蔡暢接待多國婦女的來訪并組織多次出訪,擴大了中外婦女間的交流,打開了中國婦女的國際視野,使中國婦女運動融入世界婦女運動,走上了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為國際進步婦女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
02、“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半個多世紀的相伴,成就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段浪漫的“紅色戀情”
蔡暢和李富春的合影
1920年,在一次留法學生的聚會,蔡暢邂逅了年輕的湖南老鄉李富春,他比蔡暢一家早兩個月到法國。兩人談學習、談生活、談革命,欣喜地發現彼此有著共同的革命理想,從此,眼眸里開始留意對方的身影。
李富春、蔡暢都是湖南人,他們同年同月生,同為20世紀的同齡人。蔡暢比李富春大一個星期,在沒有談戀愛之前,李富春稱蔡暢為“大姐”,無論比蔡暢年齡小的鄧小平、還是比蔡暢年齡大的周恩來等也跟著叫“大姐”,后來,黨內的同志不論年齡大小都稱蔡暢為“大姐”,“大姐”成為所有人對她的尊稱。
1921年2月,蔡和森、向警予、蔡暢等人組織了400多名中國學生向中國駐法公使館發起了一場爭取“生存權”和“求學權”的斗爭,遭到法國警察的阻攔。混亂中,李富春為了救蔡暢被警察打倒在地,頓時鮮血直流,讓蔡暢深受感動。
1923年,志同道合的蔡暢、李富春在法國結成了革命伴侶,他們的結婚儀式非常簡單,由鄧小平做他們的證婚人,在一起喝了點小酒,從此便是彼此一生的守護。
蔡暢和鄧小平的合影
“我們三個人喝了一點酒就完成了婚禮,小平同志還是我們的證婚人!”多年以后,李富春深情而甜蜜地對他的侄兒侄女回憶起當年結婚儀式的簡單與幸福。
1923年,蔡暢與李富春在法國結婚不久,蔡暢發現自己懷孕了。為了不影響革命工作,蔡暢想去做人流,但是走了三家醫院都沒能做成,因為法國不允許流產。蔡暢的母親也不同意蔡暢流產,并答應由她來帶外孫女。革命意志堅決的蔡暢,在生完孩子之后,同時在產床上做了絕育手術,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計劃生育的婦女。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生命,李富春夫婦為女兒取名“特特”。
1925年8月,李富春和蔡暢從莫斯科回國,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內的革命斗爭。他們一起同國民黨左派合作參加國民革命;一起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下堅持秘密斗爭;一起建設革命根據地;一起爬雪山,過草地,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起抗擊日本侵略者;一起開辟東北解放區;一起迎來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所有的艱難,都是他們感情的加持;所有并肩同行的時光,見證了他們相濡以沫的感情。
在戰火紛飛的日子里,李富春和蔡暢沒有固定的家,隨是因為黨的工作需要奔赴目的地,他們唯一的女兒開始是由蔡暢的母親撫養,后來又由黨組織送到蘇聯去學習。
蔡暢抱著孩子的照片
李富春和蔡暢年輕時都留學法國,也許因為這個經歷夫妻倆也濡染了法國式的浪漫與奔放,在黨內有名的故事就是夫妻見面都要擁抱接吻。大家都知道,有時候他們在中南海散步遇見鄧小平,鄧小平比蔡暢小幾歲,喜歡見面開玩笑,說:“大哥大姐行個洋禮吧!”沒問題,夫妻倆當著大家的面就大大方方地擁抱接吻,向大家展示了洋禮。
他們夫妻待人非常真誠,彼此的真誠讓他們肝膽相照地恩愛了一生,共同經歷了5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僅在各自的事業中取得了非凡成就,也成就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段浪漫的“紅色戀情”。
工作起來他們夫妻倆經常是分居兩地,各自隨著工作單位的變動而行動。分別時,他們都把一顆心撲在事業上,將個人情感置于腦后;到重逢時,彼此交流情感、互訴衷腸,更加了解與深知對方。
所以到了兩鬢斑白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愛情依然帶著法國式的浪漫煥發著光彩。
1972年,李富春和蔡暢
1949年第一次全國政協會議時,國民黨元老之一,曾經與他們一起共事的柳亞子與李富春、蔡暢在北京重逢。時光荏苒,彼此華發漸生,柳亞子先生感慨萬千,當即賦詩一首《贈李富春蔡暢同志》:“革命夫妻有幾人,當時蔡向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氣巍然并世尊。死生流轉各天涯,今日新都莫眾嘩。記取鐵肩擔道義,雙飛李蔡兩名家。”這首詩既緬懷了死難的先烈,又贊頌了生者的堅毅與崇高。
蔡暢雖然身居要職,但回到家就變身一位典型的中國式賢妻,全方位關心丈夫的飲食起居。盡管平時李富春和蔡暢餐飲很簡單,吃米飯時兩個人一葷一素一湯,再加一小碟兩人都愛吃的辣椒,就吃得滿嘴噴香。但李富春吃飯非常快,經常幾口就扒完了,而且只是在跟前的碟子里夾菜,距離遠一點他都不喜歡伸手。為此,蔡暢經常移動桌上的碟子,以方便李富春夾菜。工作人員常常開玩笑說蔡暢吃飯就像是在下棋。
蔡暢和女兒李特特
李特特是他們唯一的孩子,但蔡暢從不嬌慣她,而是要求女兒自力更生,不依賴父母。有一年李特特到北京市郊區農村勞動。天氣轉冷了,蔡暢請警衛員給女兒送去一床棉絮,警衛員便讓司機開車把他送到郊區。回來后,蔡暢批評警衛員:“你們開車去,招搖過市,影響多不好。我們的孩子那么特殊,群眾會怎么想?”從那以后,工作人員再也沒有對他們的子女特殊照顧了。
“文革”期間,李富春被“四人幫”一伙打成“二月逆流”黑干將,蔡暢也受了牽連。他們不明白為什么會變成這樣,但是他們依然堅定著自己的信仰,彼此開解著、依靠著,共同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歷史時光。1973年,李富春和蔡暢在困境中度過了他們的“金婚”。
1975年1月,李富春積勞成疾,病危住院。蔡暢前往探視,因為自己感冒,怕感染了丈夫,她體貼地隔著玻璃窗在特護病房外與李富春通過紙和筆來互訴衷腸。
不久,李富春病逝,50多年相濡以沫的生活,伴隨著他們忠誠信仰的堅貞愛情,從此陰陽兩隔!
蔡暢和鄧大姐在西柏坡合影
李富春病逝后,蔡暢把老兩口長期節省下來的10萬元人民幣及利息從銀行取了出來,讓秘書拿去交特別黨費。面對這一筆巨款,秘書猶豫地問:“大姐,要不要給你的孫子們留下一點?”蔡暢果斷地說:“不用,這錢是黨和人民給我們的。富春去世了,我們應當把它交還給黨和人民。孩子們要靠他們自己去勞動。”
李富春去世后,痛失愛侶的蔡暢常常沉浸在往日情感的思念中。蔡暢酷愛《長征組歌》,在旋律與詞義中回憶往昔崢嶸歲月,往往忍不住動情落淚。
1990年9月11日凌晨,蔡暢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她留下遺囑: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為自己70年的革命生涯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蔡暢的一生,高風亮節
有一副挽聯對她光輝一生是這樣概括的:“為中華崛起婦女解放赴湯蹈火功高德重與世同齡,當人民公仆掬躬盡瘁死而后已高風亮節萬世敬仰。”
蔡暢與李富春這對忠誠于愛情與革命理想的伴侶,年輕時一個是長郡(中學)才子,一個是周南(女校)女杰。懷抱崇高的革命理想,經歷了艱苦的革命斗爭,獲得革命勝利后,一位成長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一位成長為婦女運動的杰出領導者。
李富春和蔡暢這對從瀟湘大地走出來的革命夫妻,在為中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終生奮斗的人生歷程中,用他們的赤誠奉獻和浪漫情懷,共同見證了中國革命歲月的艱難與坎坷,完成了他們崇高理想的執著追求。
03、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因為赤誠,所以奉獻;“大姐”聲聲,留名青史
蔡暢的家庭關系圖
在母親葛健豪的熏陶下,蔡暢從小就養成了豪爽豁達的性格;在三哥蔡和森的引導下,青年的蔡暢樹立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正是在原生家庭這種溫暖而充滿正義的氛圍里,養成了蔡暢堅韌的優秀品格。使她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即使遭遇到再大的艱難困苦也能堅定立場,迎刃而解。
長征路上,蔡暢愛護部下,關心戰友,把自己在集市上采買的生姜片分給大家含在嘴里保暖。她樂觀風趣,在處于饑餓與疲憊的戰友時,講故事說笑話,讓大家得到片刻的輕松與歡樂。
解放婦女運動中,只要她發現優秀能干的女干部,都千方百計地培養出來,為國家建設做人才儲備。
蔡暢和周總理關愛兒童的照片
人到晚年,她依然盡己之力,將夫妻多年省吃儉用的儲蓄上交國家,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最后的綿薄之力。
面對子孫的教育,她嚴格要求,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能過于仰賴父輩,而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在勞動中獲取屬于自己的幸福。
樸素的人本情懷,造就了蔡暢偉大的人格,她的一生跟革命理想緊密地連在一起,她為之奮斗了一生,也堅持了一生。她經歷的種種困境,開拓的個個新局面,留下的串串堅實而閃亮的腳印,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崇敬與無盡的遐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