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將軍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叛逃。事情發生后,由于空軍司令員吳法憲是林彪的死黨,故空軍由此而淪為“重災區”。緊急關頭,總理派出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來到空軍,在空軍招待所里坐鎮指揮、控制了局勢。
李德生,1916年5月20日出生于河南省新縣陳店鄉李家洼村。1930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曾參與了抗美援朝、并指揮了上甘嶺戰役,是一個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者,曾有民間人士將他評為主席晚年最信任的十個人之一。
文革開始后,各地陸續暴露出一些問題,“紅色風暴”中的人們由唇槍舌劍升級到了真槍實彈,出現了武斗等嚴重失控的局面。1967年夏天,在安徽武斗形勢異常嚴峻、刻不容緩之際,經毛主席同意、總理調時任十二軍軍長的李德生帶部隊到安徽執行任務,“制止武斗,消除派性,促進聯合,穩定局勢,抓革命促生產。”
8月8日、剛到合肥的當天傍晚,一場大規模武斗在合肥市六安路小學和安徽工學院附近爆發。李德生立即調派幾十名機關干部、帶領三個連隊趕赴武斗現場,不帶任何武器、不怕流血犧牲,舉著《毛主席語錄》插到兩派武斗火線中間,組成人墻,“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用高音喇叭宣傳政策,將這場差點釀成大規模流血慘禍的大武斗平息。
1981年底12軍老軍長李德生(中)與軍政委魏金山( 左 )和軍長任保俗
1968年6月26日,在震驚全國的蕪湖事件中,李德生親自到蕪湖去,來到武斗最厲害、最頑固、最核心、最危險的造反派某武斗據點。該據點有三層,底層大門已被沙袋堵死,各層窗口均有各種輕重槍支伸出,做為對外的射孔。劍拔弩張的場面充滿了火藥味兒,可謂一觸即發。李德勝不顧危險,通過梯子爬上最頂樓、去做造反派的工作,成功解除了危機。
十二軍在安徽的工作,通過十二軍的報告、新華社的內部參考,不斷送到中央。十二軍的報告,兩次被中央轉發。其許多做法,特別是制止武斗、促進聯合、解放干部、實現“三結合”,受到中央肯定、得到主席賞識。
1968年10月,在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的開幕式上,主席問:“哪個叫李德生?”
當時,主席已經掌握了十二軍在安徽“三支兩軍”(支左、支農、支工、軍訓、軍管)的情況,卻未見其人。當李德生從列席人員的位置站起來時,很多人還不明白,為什么主席為什么會對一位列席人員、一位軍長感興趣。殊不知,兩個月前、主席批準轉發了十二軍在蕪湖制止武斗的經驗后,想要現場讓李德生談一談自己的做法。
主席當時問道:“你們是怎么搞的啊?”
李德生說了一句話:“就是大造輿論!”
主席肯定了他的經驗:“是啊,就是要造輿論。我們共產黨人鬧革命,幾十年了,就是靠造輿論……”
第二年,在1969年4月黨的九屆一中全會上,主席再一次點了李德生的名字、并與其對話。1969年7月下旬的一天,李德生被總理派來的飛機接到北京,并受到主席接見。此后,開始身兼黨政軍數職的工作。
李德生和妻子曹云蓮
當時,負責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中央軍委辦事組,被林彪一伙控制。這引起主席和總理的警惕,決定使用“摻沙子”的方法控制林彪勢力的增長。
毛澤東和周恩來經過反復考慮,決定讓李德生等人作為“沙子”進入了中央軍委辦事組。在中央軍委辦事組,李德生被林彪的同伙排擠。軍委開會,表決什么問題,事先不征求他的意見,事后不同他交換看法。
他默默承受了這種冷漠和輕視,積極調查研究、了解各方面的情況。在林彪叛逃的關鍵時刻,他不負主席和總理的重托,整整五天五夜沒有合眼,成功地化解了危機。
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在北京因病逝世;值其忌辰,如去愿老將軍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