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人莫非媽媽所屬。打孩子還是個胎兒的時候,就和媽媽分享過同一個心跳。
媽媽在懷孕期間的情緒,也會被孩子感受到,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
甚至于媽媽在懷孕期間喜歡吃的東西,也會成為孩子喜歡吃的東西。
由于我國的傳統家庭模式為“男主外,女主內”,因此,媽媽對孩子的陪伴也遠遠超過其他家庭成員。
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媽媽什么樣子,孩子也就是什么樣子。
一個情緒穩定、溫柔知性的媽媽,也會有一個懂禮貌、有修養的孩子。
而一個控制欲強、陰晴不定的媽媽,孩子也會變得自卑、怯懦,或者叛逆。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三種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孩子一生都擺脫不了。
焦慮的媽媽
隨著社會越來越內卷,焦慮的風從學生席卷到家長身上。
從幼兒園開始卷已經不足為奇,更有甚者,從胎教就開始卷了。
一個焦慮的媽媽,也會把自己的焦慮傳給孩子。
我的姑姑便是如此,她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現在不努力,以后可怎么辦啊”。
為了讓小表弟未來有競爭力,她恨不得把孩子的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
除了文化課的輔導班之外,還有各種編程班、鋼琴課等等。
每天晚上孩子回家,姑姑什么都不做,就開始盯著孩子學習。
小學五點放學,小表弟吃完飯之后,就開始做家庭作業。
而我姑姑就在一旁看著,一旦孩子做錯題,就用書拍打孩子,每天晚上兩人都要從六點僵持到晚上十一點。
結果就是,孩子越緊張,越容易犯錯,成績也越來越差,整個人連一點精神氣都沒有。
精神分析心理學比昂曾提出,要想了解一段關系的實質,就看誰傳遞焦慮,誰接受焦慮。
傳遞焦慮的,往往是關系中問題的制造者;接受焦慮的,往往要被迫承擔焦慮帶來的痛苦。
正常的親子關系應該是,沒有學會如何控制情緒的孩子,是焦慮的制造者;可以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是焦慮的接受者。
這樣一來,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就會被父母輕柔地緩解。
慢慢地,孩子也就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太多的父母是焦慮的制造者,孩子是焦慮的接受者。
面對父母的威壓,孩子不敢反抗,慢慢地會變得自卑、怯懦。
所以一個焦慮媽媽,無法養出自信的孩子。
控制欲強的媽媽
在我們的文化中,有個非常不好的糟粕是,父母往往會要求孩子無條件聽父母的話。
父母讓孩子往東,孩子就不能往西。
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能反抗,不然就是不聽話的白眼狼。
在一個控制欲強的媽媽眼里,小到穿衣吃飯,大到人生道路的選擇,孩子都必須聽話。
心理學中,控制型媽媽總是會通過讓孩子感到愧疚、恐懼,來讓孩子完全地依賴自己,成為自己的一個傀儡。
控制型的媽媽往往不會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和孩子維持著一種不健康的關系。
這類媽媽,往往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
“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你不聽話就是對不起我。”
“除了媽媽,沒人會真心對你好。”
“你離了我,什么都做不成。”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要么會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要么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無條件愛和支持孩子的媽媽
最理想的媽媽,應該是一個能給予孩子愛和支持的媽媽。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提出“無條件積極關注”;
指的是照顧者對孩子表現出的一種無條件的、積極的關懷和接納態度,包括尊重、溫暖和認可等積極的情感體驗。
無條件積極關注,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無論做什么,媽媽都會一如既往地愛著自己。
只有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接受、被尊重、被愛著的時候,才會發展出健康的人格,才能發揮出自身最大的潛力。
總而言之,媽媽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不容小覷,焦慮型、控制型父母,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阻力。
對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孩子,才會不斷地進步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