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韓國人的身份證都有一個中國名字?很多人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很多韓國人的身份證后面會有一個漢字姓名。這是什么原因?
韓國的身份證在當地叫做“住民登錄證”,一般會有姓名,身份證號碼,居住地址,簽發日期和部門,跟國內的身份證類似。
看過韓國人的身份證,大家就會發現,每個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面都擁有著一個漢文名字,其實這個漢文才是韓國人的真正姓名。
在韓國每個人的身份證并沒有強制規定要添加漢字名,但這是韓國的一個傳統,現在年輕人的身份證后面出現漢字的概率更小一些,但是老一輩出現漢字的概率非常高。
因為,韓文實際上是一種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什么是表音文字,簡單的講,就是文字直接使用拼音。
在過去,韓國這個國家長期是東方大國的屬國,接受東方大國文化的影響,韓國的上流社會說漢語寫漢字,學儒家經典,韓國的科舉考試,不僅考試的制度,連考試內容都是從中國照抄而來的。
韓軍十分喜愛使用漢字。他們不僅在戰機和彈藥上涂刷漢字的標語,而且韓軍基地建筑上也刷有很多漢字標語。
在韓國,正式的文書要求使用韓語,但很多場合里還在使用漢字來表述。一是漢文是遠古上國文字,漢字比較高大上,信達雅。二是韓文其實是一種很粗鄙低端的拼音文字,有些復雜的含義,使用韓文都不好表達。
配圖是韓國空軍基地的墻壁上刻著的“見敵必墜”的漢字。這四個漢字曾經引發過了中國網友和軍迷的熱烈討論。這到底是“見到敵機必然使其墜落”呢?還是“見到敵機以后自己必墜落”呢?
朝鮮半島也有自己的語言,韓國的下層民眾就是用這種語言進行交流的,但是這種語言始終沒有形成文字,在韓國通行的文字是漢語。于是韓國人創造了由11個元音和14個子音組成的表音文字。這種欽定文字頒布之時,稱為“訓民正音”。
不過,上層仍然只限使用漢字。韓國人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認為自己最完美的接受了中國文化而喜不自勝。畢竟在韓國人的認知中,中國就是天朝上國,中國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中國是韓國人必須要報緊的大腿。
如果只使用表音文字,相當于韓國人只懂“拼音”。韓文同音異義字實在太多,通過標音根本無法進行區分。用拼音來交流,所以會給韓國人帶來極大的弊端。
比如,給出一個拼音“zhang”,我們對應的漢字有很多,可以是:張、章、丈等等。韓文也一樣,有很多同音異意的字,比如我來造幾個名字,李昌浩、李長昊、李菖胡、李倡虎、李椙琥、李腸湖,寫成韓語都是一模一樣的。單用韓文看韓國人的名字,根本看不出名字的意義,只有同譯成漢字的時候,才能代表真正意義的名字。
韓文里,很多發音相近的詞匯表述起來會很困難,如果以單純的韓文為姓名,很容易出現同音混淆,就像把中國人的姓名都改為漢語拼音一樣。
韓國人進行了去漢字化運動之后,就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因為很多漢字都是有多音、多意的,不管是用口頭漢語還是韓國的拼音文字所表達出的會產生極大的歧義。
所以,韓國人身份證經常會使用漢字,韓國人都有一個漢文名字,例如思密達,唔哩娜拉,薩拉嘿呦。不然就亂套了,想象一下中國人身份證上全是拼音字母會有啥后果?
盡管韓國在很多年前廢除了漢字,改用韓文作為官方文字,但韓國人根本離不開漢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