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天后韓紅曾說過一句話:不管國際上的事,也不去非洲救難民。
當時好多人罵她冷血,并且指責她有能力為啥不幫別人。
結果博主老莫去了趟巴基斯坦,回來曝光一堆真實經歷:被當地當 “冤大頭” 狠宰,住的地方又破又臟全是蚊子,吃同樣的東西中國人比日本人多花三倍錢……
以前總說 “巴鐵巴鐵”,現實咋成這樣了?看完老莫的經歷后真讓人震驚!
老莫的巴基斯坦之旅
老莫剛到巴基斯坦時,滿腦子都是網上 “巴鐵友好” 的畫面,沒想到落地第一天就被現實狠狠扇了耳光。
剛到第一天傍晚,在巷子里走的時候,突然有幾個當地人圍上來,看他背著相機又是中國人,直接伸手搶包。
老莫平時健身,跟他們扭打了十分鐘,雖然臉上掛了血刀子,衣服也扯破了,但東西沒被搶走。
半夜去醫院縫針,護士說他比本地人還厲害,他疼得直咧嘴,還念叨著中國人在外頭不能認慫,不能丟骨氣。
本以為受傷夠倒霉了,沒想到打車更讓人糟心。
剛出醫院,七八名出租車司機就圍了上來,看他是外國人,開口就說 10 公里要 4000 盧比,還說給便宜了。
老莫用翻譯軟件溝通,司機全裝聽不懂,只會結結巴巴說 “只收現金”。
后來還是好心人幫忙下載了當地打車軟件,他才發現手機上顯示實際收費只要 900 盧比。
這才明白,這些司機看他是中國人,直接把價格翻了四倍狠宰,完全把中國人當成了行走的提款機。
夜里坐在車上,老莫摸著臉上的傷嘆氣,心想網上說的 “巴鐵熱情”,原來都是濾鏡堆出來的,現實跟里差別太大了。
緊接著受傷后的老莫想趕緊找個住的地方,沒想到麻煩事一樁接一樁。
他連著跑了好幾家看著還像樣的賓館,可前臺工作人員只要看到他是中國護照,要么說沒房間了,要么直接指著 “不接待外賓” 的牌子把他打發走。
好不容易在一條小巷里找到一家愿意讓他住的,一進房間他就愣住了。
屋里空間小得可憐,一張床幾乎占滿了整個房間,轉身都費勁。
就這么個地方老板開口就要 4000 盧比一晚,還說是給中國人的 “優惠價”。
更氣人的是,要是想用空調,還得額外付 40 元人民幣,不然就只能忍著熱。
住進去后,衛生狀況更是讓人難以接受。
被子只有外面的被罩看著干凈,里面的棉絮又黑又臟,床單上還有一塊塊的霉斑,湊近了能聞到一股餿味。
到了晚上,房間里的蚊子多到嚇人,少說有一百多只,不停地在耳邊嗡嗡叫,咬得他整晚都睡不好,起來打蚊子打得手都酸了。
而且每天上午 11 點左右,服務員就準時來敲門催著退房。
可退房時間明明寫的是下午 2 點,催得急了還甩臉色,說要是不續住就趕緊離開,后面還有人等著住呢。
老莫心里滿是委屈:大家都說巴基斯坦是 “巴鐵”,可自己住個店怎么就像被當成冤大頭一樣宰呢?
老莫在巴基斯坦被坑了住宿和打車費后,心里犯起了嘀咕:吃飯該不會也專門坑中國人吧?
于是他走進一家看著熱鬧的街邊店,第一次點餐時特意用中文說 “我是中國人”,點了份當地常見的大餅加肉末。
老板上下打量他幾眼,結賬時計算器上直接按出 1200 盧比,這比他之前看的攻略價格貴了快三倍。
過了兩天,老莫換了身衣服,故意用不太標準的日語口音說 “我是日本人”,點了一模一樣的東西。
這次老板笑臉相迎,最后賬單清楚寫著 340 盧比,找零也算得很仔細。
老莫拿著兩次的賬單對比,發現飯菜分量居然一模一樣,心里頓時覺得憋屈。
可網上有人質疑他第一次可能因為給了大鈔才被坑。
于是他第三次去探店,特意穿得普通,用翻譯軟件一個字一個字地蹦單詞,還堅持只給剛好的零錢。
結果老板掃了眼他手機上的中國標志,依然報出 1100 盧比的價格。
看著手里兩張價格懸殊的賬單,老莫忍不住吐槽:“在他們這兒,只要知道你是中國人,飯錢直接翻三倍,合著咱們在他們眼里就是行走的錢包?這哪是把咱們當兄弟,分明是變著法兒當冤大頭宰啊!”
從 “巴鐵” 到 “理所當然的索取”
在巴基斯坦的最后幾天,老莫路過一個板球場時停下來看當地人打球,突然發現土堆上有幾個小孩沖他使勁招手,邊比劃邊喊 “中國人!中國人!”。
他以為孩子們想打招呼,就跟著走進一條狹窄的土巷子,拐過彎卻撞見一片用破鐵皮搭起來的貧民窟。
地上全是垃圾和污水,幾十個衣衫襤褸的男女老少立刻圍上來,眼睛直勾勾盯著他的背包。
“給點錢吧,來這兒的中國人都很大方!” 一個光著腳的中年男人先開了口,旁邊抱著孩子的婦女也跟著說:“上次有中國老板送我們面粉和衣服,你不能不給啊!”
就連小孩都拽他的褲腿,指著他口袋里的礦泉水瓶喊 “給我!給我!”。
老莫說自己只是游客,沒帶太多東西。
沒想到人群里突然有人嚷嚷:“不送東西就不是真正的中國人!你們國家那么有錢,怎么能不管我們?”
這話一說,周圍人的眼神都變了,帶著指責和逼迫的意思。
這時老莫才看清,不少伸手要錢的年輕人其實身體健壯,腰間還別著干活的工具,卻心安理得地等著別人施舍。
他離開時,背后還傳來罵聲:“小氣的中國人,再也別來了!”
在巴基斯坦待了半個月,老莫發現街頭不管大人小孩,見了中國人就伸手要東西幾乎成了常態。
時間長了老莫發現,當 “中國人來了就得給東西” 成了當地人的共識,善意就變了味。
菜市場的阿婆會記住中國人的臉,專挑沒給過錢的人糾纏;街角的流浪兒學會了盯著中國車牌的車,只要看到中國標志就沖上去拍車窗。
更讓人無奈的是,有些明明能在工地搬磚的年輕人,寧愿每天蹲在景區門口等中國游客施舍,也不愿多干一小時活 ——因為跟中國人伸手比打工來錢快。
結語
看著老莫在巴基斯坦的遭遇,突然就懂了韓紅當年那句 “不管國際、不去非洲救難民” 背后的情醒。
當他在貧民窟被當地人圍著逼問為什么不送東西,是不是假中國人時,這種把幫助當成 “天然義務” 的扭曲心態,不正是韓紅最擔心的嗎?
國外有些地方接受援助久了,反而把別人的善意當成理所當然 —— 你有錢就該給,你強大就該幫,甚至形成 “不給就是罪過” 的道德綁架。
這種依賴一旦養成,再想拒絕就會招來怨恨,原本的善意反而成了負擔。
韓紅這些年把慈善重心放在國內,幫山區孩子、救災區百姓,其實就是認準了 “量力而行” 的道理。
自己國家還有需要幫助的人,先把力使在看得見、能落地的地方,至少不會讓善意被當成 “理所當然” 的提款機。
你看她給西藏老人送藥時,對方會雙手合十說謝謝;給汶川孤兒捐學費時,孩子會寫信說 “長大要報效國家”,這種雙向尊重的幫扶,才是慈善該有的樣子。
反觀老莫經歷的 “巴鐵” 變 “坑鐵”,不正是因為過度濾鏡下的單方面付出,讓對方失去了感恩之心,只剩下 “你必須幫我” 的理所當然?
韓紅的 “拒絕” 不是冷血,而是看透了人性的現實。
當你的幫助養出一群 “不給就罵” 的白眼狼時,這種慈善早就變了味。
與其把精力耗在喂不飽的無底洞,不如先把溫暖留給真正懂得珍惜的人,這才是對善意最大的尊重。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