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陳乃彰 通訊員 夏麗萍
走進山東金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選礦車間,球磨機轟鳴于耳,浮選設備不停翻轉……車間內,一個人正聚精會神地盯著生產流程的設備運轉情況,只見他一邊查看電機運行電流和軸承溫度,一邊和同事說明新設備注意事項。還時不時用手在分級機溢流槽接點礦漿,分析一下磨礦細度,“用手一摸細度就能知道流程是否正常”是他多年來總結的經驗。
他,就是山東金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選礦車間副主任孫徐軍,這名扎根生產一線30多年的“選礦匠人”,帶領團隊通過設備技改、流程優化,為傳統礦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因為工作業績突出,孫徐軍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省技術能手”“山東省首席技師”“威海市勞動模范”“威海工匠”等榮譽。
勤學深研提技能
1992年7月,從技校畢業的孫徐軍,懷揣夢想,走進山東金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機修工人。
剛踏入工作崗位,孫徐軍并沒有初入職場的浮躁,而是難活兒、累活兒、臟活兒搶著干。在他看來,雖然自己在設備維修方面算得上“技校科班”出身,但“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想快速適應工作,必須“實踐出真知”。
不滿足于學校學到的知識,孫徐軍在工作中總是圍繞著設備,主動向師傅們請教,深入學習設備維修的原理與經驗,反復翻看設備說明書。下班后,他更是將當日所學內容詳細記錄在本子上,進行歸納總結,消化吸收,甚至對每一臺設備的運行狀況、每一臺設備的優勢劣勢都了然于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孫徐軍憑借勤學苦練、不斷鉆研,熟練掌握了礦山機械設備的安裝、技術改造、維護保養等專業知識,設備維修和技改能力迅猛提升,從一名普通的機修工人逐步成長為技術骨干,公司設備安裝、技術改造等大型項目,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小孫是機修‘大拿’,遇到機械問題時,他總能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查找問題根源,制定修改方案。”提及孫徐軍的專業,同事們贊不絕口,“有他在,我們都很放心。”
對于大家的稱贊,已經擁有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身份的孫徐軍始終保持著低調和謙虛:“說不上多厲害,經歷多了,書看多了,經驗多了,對機械設備的理解就不一樣了,活兒自然就會干了。”
時代奔涌向前,科技日新月異。孫徐軍深刻認識到,唯有與時俱進、持續學習,才能不被時代淘汰。為此,他主動報名參加前沿領域培訓課程,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新知識,他辦公桌上時常放著的“新潮”專業技術書籍就是他勤學深研的有力證明。
創新攻堅破難題
孫徐軍的工作履歷上有段成績格外亮眼——《高壓輥磨機風力選粉機處理高質量礦石工藝方法》獲得第六屆全國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該技術在金礦加工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全國首套專門處理高質量金礦的系統,礦石回收率由96%提升到100%,選礦加工費用年可減少300多萬元,為礦業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時間追溯到2019年冬天,為了提升高品位金礦回收率,山東金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決定設計研發一套全新處理系統,這個擔子自然壓到了孫徐軍的肩頭。
沒有現成的教材可以參考,也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孫徐軍帶著十幾個人的團隊開始摸索前行,自主設計、自主安裝調試。
查資料、找數據……那段時間,整個團隊像一臺開足馬力的機器,輪班連軸轉,連吃飯睡覺都覺得耽誤時間。
更艱苦的是,系統安裝調試階段恰逢數九寒冬。在零下10℃的低溫野外環境下,孫徐軍帶領團隊成員爬上20米高的設備平臺進行高空作業。為了工作便利,他們甚至不能穿太厚的棉衣。呼嘯的風聲從耳邊吹過,每走一步都會有晃動感,但他們不為所動,在寒風瑟瑟中專心致志地工作著……
在孫徐軍帶領下,團隊不僅高質量完成系統上新項目,更將原來定的工期縮短了近半個月。
高壓輥磨機風力選粉機處理高質量礦石工藝的成功,是孫徐軍創新推動技改升級的縮影。
多年來,孫徐軍堅持把科技創新、增效降耗放在工作首位,結合企業生產工藝特點,創新思維模式,積極探索實踐,主導、組織選礦車間設備技改工作,完成了整套流程優化,使綜合回收率提升了3.44%,年可創效640多萬元;充分考慮尾砂綜合利用,將細度控制在可用于井下充填的合理水平,減少了尾礦庫的貯存壓力,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年可減少充填材料費用590多萬元;完成國家、省、市級科技創新成果30多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2項,其中,《一種帶微調裝置的支柱研究應用》獲全國設備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該項目能夠提高采礦效率2倍以上,減少采礦損失率30%,實現了礦石“顆粒歸倉”,年效益提升1580萬元。
團隊聯動增效能
“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將除塵器灰塵直接用風力輸送到原礦細料倉的方法是否可行……”在孫徐軍勞模創新工作室內,孫徐軍正和工作室成員們探討著破碎工段除塵系統的技改項目。
在這里,孫徐軍利用選礦車間新設備、新工藝培訓的契機,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員工,帶動成員學習交流新知識,并將車間老師傅們組織起來,帶學徒授技能,身體力行“傳、幫、帶”,營造了“比技能、學本領、趕先進、超師傅”的工作氛圍,使礦山人特別能吃苦耐勞、奮勇拼搏的精神得到了較好傳承,同時,成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也得到了較大提升。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孫徐軍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王文耀說,這句話是孫徐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成為了他的座右銘。
王文耀是選礦車間設備維修人員,以前只會解決設備常見小問題,對于大的機械故障,只能請求“外援”。加入孫徐軍勞模創新工作室后,孫徐軍的言傳身教讓他深刻認識到“工作也是一種學習,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現在,選礦車間的設備工作原理,我基本都掌握了,即使遇到大的機械故障,我也可以自己解決了。”
搭建成長平臺,培育新時代工匠隊伍。孫徐軍勞模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幫助年輕員工快速成長。截至目前,創新工作室完成技術成果20多項,創造經濟效益500多萬元,先后帶徒22人,多人獲得技師、高級工證書以及威海市首席技師、威海工匠和省、市技術能手等稱號,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從傳統工匠到全國勞動模范,孫徐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匠心”的深刻內涵:堅守初心,是對品質的執著追求;與時俱進,是對時代的積極回應;傳承匠心,是對行業未來的責任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