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關稅戰陷入僵局,白宮內部上演了一出極具象征意味的人事地震,華裔國家安全顧問亞歷克斯·王(黃之瀚)被特朗普政府突然解職,其上司邁克·華爾茲則轉任駐聯合國大使。
這場看似尋常的人事調整背后,是作為中國全面反制的直接后果,而黃之瀚的離場,既是特朗普尋找“替罪羊”的無奈之舉,也標志著其“知華牌”戰略的破產,以及少數族裔精英在權力游戲中的身份困境。
極端反華的“政治投名狀”
黃之瀚的崛起充滿矛盾色彩,作為移民三代,其父母從廣州移居香港后再赴美國,他卻以極端反華姿態切入共和黨政壇。
這位哈佛法學博士、香港移民之子,通過一系列激進對華政策表演,向美國極右翼勢力遞交了一份血色“投名狀”,用最尖銳的反華言論切割血緣紐帶,以換取白宮決策圈的入場券。
公開鼓吹中美“必有一戰”、主張“冷戰+熱戰”混合策略,甚至將稀土管制視為“對華絞殺”的核心工具。
黃之瀚的政治軌跡始于對族裔身份的刻意剝離,2018年以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身份“竄訪臺灣”,成為《臺灣旅行法》生效后首位訪臺官員,其言行早已超越外交框架。
推動美臺官員互訪制度化、公開宣稱“中美戰爭不可避免”、力主對臺軍售升級至進攻性武器,這些舉措不僅激化臺海危機,更將個人政治野心暴露無遺。
通過制造“中國威脅論”的極端敘事,向美國極右翼證明“忠誠純度”,《紐約時報》曾警示他是“特朗普政府中最危險的鷹派”,而危險的本質,恰在于其以華裔身份實施的“精準反華”更具象征殺傷力。
而特朗普也是看中了其華裔身份的,意圖打造“了解中國弱點”的招牌,選擇任命其為國安會副顧問,成為白宮罕見的鷹派華裔代表。
然而黃之瀚的激進言論未能轉化為實質成果,關稅戰中,中國對美國農產品、波音訂單及稀土供應鏈的精準反制,反而使美國經濟陷入自傷困境。
現在當特朗普亟需“戰果”時,這位“反華急先鋒”反而成為政策失敗的替罪羊。
稀土斷供與供應鏈絞殺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重啟關稅戰以來,始終以“對等反制”為籌碼,試圖迫使中國在貿易領域讓步,然而中國的應對策略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戰略韌性。
近期中國商務部對七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直擊美國科技與軍工命脈,稀土作為芯片、導彈等高端制造的核心材料,美國70%依賴中國進口。
中國管控稀土出口后,美軍武器交付周期延長、成本飆升,特朗普引以為傲的“軍事威懾”陷入癱瘓,與此同時,中國暫停采購波音飛機、加征美國農產品關稅,迫使特朗普政府內部矛盾激化。
經濟學早有定論,關稅成本大多最終會轉嫁,從中國進口的商品貴了,要么企業利潤縮水,要么漲價,最后還是美國消費者買單。
有估算顯示,普通家庭一年可能因此多支出兩千多美元,而美國現在國內的通脹壓力,與此脫不了干系。
更尷尬的是,貿易逆差似乎并未如愿下降,有報道稱,逆差額反而一度沖高,摸到了四千多億美元的水平。
這源于全球供應鏈盤根錯節,加征的關稅可能打擊了使用中國零部件的美國企業,像英特爾這樣的公司,成本上去了,產品價格恐怕也得跟著動。
而有些跨國公司,比如英偉達、AMD,或許干脆把部分生產移出中國,以此繞開關稅壁壘,這種“挪騰”雖符合商業邏輯,卻未必能讓制造業回流美國。
反倒讓自家企業和民眾感受更深切,連馬斯克這樣的商界代表,據稱也私下表達過擔憂,希望政策能緩和些,別沖擊了特斯拉、SpaceX的供應鏈穩定。
特朗普的“替罪羊邏輯”
黃之瀚的激進路線實為白宮權力生態的產物,2024年特朗普重組內閣時,華裔背景本是其政治劣勢,他卻以比白人同僚更激烈的對華姿態完成“逆勢轉正”。
這種策略背后,是極右翼對“非白人精英”的深層猜忌:即便他切割家庭聯系(如被勞拉·盧默指控“與中國利益勾連”),仍需在反華立場上“超額表演”以抵消種族身份的“原罪”。
然而當沃爾茲“信號門”事件引發國安會清洗時,黃之瀚的“忠誠度”終被極右翼內部審查擊碎,20名官員因“不忠名單”下臺,他成為這場種族主義猜忌的犧牲品。
這份“投名狀”折射出美國外交的深層異化,反華已成跨黨派共識,但“表演忠誠”的尺度需不斷突破底線,黃之瀚的免職并非因其政策失敗,而是權力核心對“忠誠純度”的周期性校驗。
接任者魯比奧身兼國務卿與國安顧問,標志著特朗普將外交決策權進一步集權化,而黃之瀚的“進攻性反華”策略,實則服務于總統的短期政治利益,以“大國競爭”為名裁撤國務院132個機構,資源集中于制造對抗敘事。
黃之瀚的免職,正是這一反制鏈條下的直接犧牲品,當“反華強硬”無法掩蓋經濟痛感時,華裔身份反而成為轉移國內壓力的最佳靶子。
黃之瀚的結局,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的運作邏輯,利用族裔身份制造對立,再以“忠誠度”問題甩鍋危機,發布會上,特朗普面對華裔記者蔣維佳的疫情質問,蠻橫轉移話題至中國,折射其面對國內問題的無力感。
黃之瀚的免職,與華爾茲因泄密事件被調任聯合國大使形成對比,前者因政策失效被拋棄,后者因忠誠問題遭冷處理。
這一雙重標準,凸顯出了特朗普將華裔官員視為“可消耗工具”的想法理念,既利用了其身份的制造反華輿論,又在危機時以種族標簽轉移著責任。
黃之瀚離場后,白宮再無華裔高層,標志著特朗普“知華牌”徹底失效,然而中國稀土管制已迫使美國企業轉向東南亞采購,但越南、柬埔寨等國產能有限,特朗普“全球供應鏈重組”計劃陷入僵局。
甚至有經濟學家預測,若稀土斷供持續半年,那么美國國防預算將超支300億美元,軍工復合體或引發內部反叛。
而在此背景下,特朗普的“對等關稅”策略恐加速其政治崩潰,6個月后,美國通脹將突破8%,選民壓力或迫使其提前終止關稅戰。
結語
黃之瀚的“反華投名狀”最終淪為政治棄子,印證了“香蕉人”困境,既不被故土認同,亦無法真正融入權力核心,其悲劇性在于,以極端姿態切割文化根源,卻反被體制利用為消耗品。
中國稀土絞殺的成功,不僅打擊了美國經濟,更撕開了特朗普政府“反華表演”的虛偽面紗,當權力游戲需要祭旗時,任何身份標簽都可能成為祭壇上的犧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