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黃循財來到街頭感謝選民。
文丨胡毓堃
編輯丨漆菲
任職近一年后,新加坡總理黃循財通過首場大考。
當地時間5月3日,新加坡舉行第14屆國會選舉,老牌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比上次大選表現更佳,黃循財收獲“明確而強有力的執政授權”,新國會唯一反對黨工人黨同樣鞏固了基本盤。史上候選人最多、競爭最激烈的選舉,繼續沖擊該國“一黨優勢制”的傳統政治格局。
與最近舉行大選的其他國家一樣,新加坡大選的主要議題同樣是民生,特別是生活成本高企的問題,特朗普關稅、中美關系等外部變數亦構成競選主軸,選前甚至出現“境外干預”的插曲。面對變局和挑戰,人民行動黨主打強有力政府的必要性,反對黨則強調多元議會、有效問責的意義。兩種理念的碰撞體現出該國民眾的復雜心態,也塑造了選舉結果和未來政壇走向。
◆5月3日,新加坡選民在投票現場。
隨著大選落幕,黃循財時代真正開始。恰逢獨立建國60周年之際,新加坡也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李光耀烙印逐漸退去的背后,是穩中漸變的社會與國情;高度依賴的全球“腹地”,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局。大國博弈、全球動蕩,如何維系來之不易的平衡外交,延續“新加坡模式”的成功,無疑是新一屆政府的挑戰。
◆新加坡2025大選投票結果。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黃循財展現“不確定中的穩定性”
在5月4日早上的電視講話中,黃循財感謝選民,并表示選舉結果“將使新加坡在面對這個動蕩的世界時,處于更有利的位置”。“許多人密切關注這次選舉,無論是國際媒體、投資者還是外國政府,他們都會注意今晚的結果。”他坦言,“這是一個對政府的明確信號,代表信任、穩定和信心。新加坡人也可以從中汲取力量,展望我們的未來。”
◆5月4日,人民行動黨召開選后記者會,從左至右分別是副總理顏金勇、總理黃循財、教育部長陳振聲。
從結果來看,執政黨獲得毋庸置疑的大勝:全國得票率達到65.57%,比五年前高出4.34%;贏下全國33個選區(15個單選區+18個集選區)中的30個,拿下97個民選議席中的87席;在17個選區的得票率有所提升,26個選區以至少超過10%的優勢獲勝,1個選區不戰而勝……
此前三次選舉中,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兩度創下歷史新低,最大反對黨工人黨則逐步擴大在國會的勢力。本次大選結果顯示,人民行動黨重拾昔日實力。
反觀工人黨,這一次將全國得票率提升至近15%,且以更大優勢守住了阿裕尼、盛港兩個集選區和后港單選區,鞏固了“地鐵東北線東北部全線飄藍(該黨標志色)”的基本盤,并派遣主力高調出擊東部的榜鵝、東海岸、淡濱尼集選區,從而保住其在國會的10個議席。
◆工人黨的大選造勢現場。
此消彼長之下,上屆大選異軍突起的新加坡前進黨成為最大失意者,因為得票率顯著退步而失去原有的兩個非選區議員(NCMP)席位,從而告別新一屆國會。
上屆大選結束后,新加坡《海峽時報》時任編輯沃倫·費爾南德斯得出的結論是:“多數選民似乎想二者兼得——人民行動黨掌權,但國會仍有一個強大的反對黨予以制衡。”五年過去,新加坡民眾傳遞了同樣的信息,“變與不變并存”成為大選的一大特征。
最顯著的變化,莫過于人民行動黨不再由熟悉的李顯龍帶隊,這是2001年大選以來的頭一遭。去年5月和12月分別接任總理和人民行動黨秘書長后,黃循財第一次帶領執政黨接受檢驗,這也是新加坡民眾對第四代(4G)領導團隊的信任投票。
黃循財最終通過檢驗,成為第一位在首次選舉中成功提高人民行動黨得票率的總理。以往的總理在首次選舉中通常會面臨得票率下降的情況,分析人士稱之為“新總理效應”,反映選民對新領導人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黃循財展示出自己的能力,特別是新冠疫情工作小組的表現取得人們信任。他是掌舵者……并且展現了在未來全球金融不確定中的穩定性。”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講師陳天恩(Rebecca Tan)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說道。
相比于前三任總理,黃循財的首場大考難度無疑更大,這從相關數字可見一斑:共有211名候選人(其中46%來自人民行動黨)競逐97個民選議席,參選人數達到歷史新高;11個政黨參選,追平上屆大選紀錄,此外還有兩名獨立候選人;5個選區超過兩黨競爭,淡濱尼集選區更是出現“四角戰”,都是史無前例的場景。
◆4月28日,黃循財與執政黨團隊參加造勢大會。
在競爭人數創新高的情況下,“無戰事”的馬林百列——布萊德嶺集選區成為唯一例外。由于工人黨在提名日最后時刻意外棄選,人民行動黨的5名候選人不戰而勝,所以事實上競選的國會議席只有92個。上一次執政黨提前鎖定議席還是2011年,受益者包括人生最后一次參選議員的李光耀。
外界認為,工人黨這么做是出于穩妥起見,不想分散資源,但突然放棄自己保持活躍的選區,又沒有提前協調其他反對黨參選,招致外界批評。從結果來看,工人黨固然守土成功,但對其他選區的“進攻”終究雷聲大、雨點小,沒能轉化為更多議席。
選區重新劃分、競爭日趨激烈的變化背后,是新加坡大選不變的議題。盡管核心通脹率降至四年來最低——0.5%,但生活成本高企早就成為普通人的負擔,新加坡也連續兩年被瑞士寶盛集團評為“全球最昂貴城市”。
今年4月的民調顯示,該國民眾對政府26項施政的滿意度達到最低點,尤其在生活成本(52%)、高達9%的商品和服務稅(55%)、不平等(57%)、車價(58%)、住房負擔(59%)等方面。
為此,人民行動黨在選前最后時刻調整布局,讓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從長期耕耘的蔡厝港集選區轉而“空降”至風險更高的榜鵝,對陣工人黨王牌新人賀沛星,意在吸引更多選民。
◆人民行動黨此次大選推出的部分新面孔。
工人黨則猛打民生議題,直擊執政黨“軟肋”。該黨秘書長畢丹星(Pritam Singh)選前承認人民行動黨將繼續執政,且自己提名的26個候選人還不到國會議席的三分之一,但他直言,“只有議會更多元、反對黨更壯大,才能更有效地問責政府,讓執政黨更多傾聽選民訴求。”
◆國會反對黨領袖、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
此次選舉期間,還一度傳出“外部干預”事件。4月下旬,兩名馬來西亞伊斯蘭教黨成員和一位曾被新加坡政府拘留的前公民在臉書發文,挑動馬來族和伊斯蘭教議題,公開支持特定候選人,遭到新加坡主要政黨的反對,相關帖文最終被屏蔽。幾天后,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發文,意有所指地稱“馬來族將新加坡讓給了中國移民”。鄰國以“身份政治”攪局大選,可謂一種警覺信號。
獨立60周年,新加坡來到十字路口
2025年對新加坡來說意義非凡,既迎來獨立60周年,也是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十周年。吳作棟、李顯龍執政時,由于李光耀深度參與和指導,國家仍處于廣義上的“李光耀時代”。如今的黃循財是該國歷史上第一位出生于建國之后的總理,他所領導的新加坡亦來到“后李光耀時代”的十字路口。
執政團隊的更新換代是最明顯的體現。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副總理王瑞杰不再參選、從政壇隱退,可謂此次大選最重磅的人員變化。前者是輔佐過三位總理的“三朝元老”,在國防與安全事務中經驗豐富;后者經李光耀發現并點名認可,一度被視為李顯龍的接班人,2021年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請辭4G團隊領導職務后,才讓黃循財在次年接棒。
◆2024年11月,黃循財與李顯龍在執政黨黨代會上握手。
在人民行動黨提名的97名候選人中,新面孔占了三分之一(32人),20名現任議員放棄連任,“換血”力度前所未有。進入國會的24名新人來自政府、商界、學界、國防、醫療、法律、社會團體等多元行業,“85后”占據半壁江山。黃循財已經表態,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不只是后座議員”,而是本屆政府團隊的補充力量和下一代領導團隊的核心。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高級研究員許林珠認為:“因為選民的高要求,政策空間越發復雜,因此年輕一代領導人最好有更多時間練就政治參與的技能和決策能力。”同機構的另一位研究員張家綺發現,執政黨此次選擇了更多來自社會團體的新人,看起來“是超越公務員、法律、企業家等傳統行業(選拔人才)的努力”。
上述舉動無疑給李光耀提出的“技術官僚”“精英治國”等理念賦予了新的內涵。將一流人才引入政府是人民行動黨一以貫之的目標,但李顯龍和黃循財都意識到傳統的精英、嚴肅、高高在上、導師型形象不再為選民所喜愛,尤當“00后”和“Z世代”已經高達117萬人、占到全體選民的近45%。
◆人民行動黨贏下選舉后,國務資政李顯龍與支持者自拍合影。
執政者縱然能夠盡力說服更有質疑心的年輕一代選民,然而時代和世界劇變的沖擊未必是新加坡這種體量的國家所能抵御的。從李光耀開始,歷屆政府都在強調新加坡的“脆弱性”,特別是作為城市國家對世界的高度依賴。正如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觀天下》一書所說:“(我們)不得不將一個小島變成沒有腹地的國家……所以我們只能孤注一擲,世界的全球化幫了我們。我們把世界變成我們的腹地。”
新加坡的經濟起飛顯然是外貿驅動、融入全球化的成果——直至2023年,貿易在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仍高達311.24%。一旦世界這個“腹地”出現動蕩,勢必會給該國帶來致命打擊。
4月初,面對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的全球關稅戰,黃循財在聲明中直指殘酷現實:“可預測、基于規則的秩序正在消退。新時代將更動蕩,出現更頻繁、不可預測的沖擊。”
他認為,美國加征關稅只是全球加征更多關稅的開始,并將其類比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及其引發的全球貿易戰和經濟大蕭條。相比95年前,如今貿易在全球經濟占比要高得多,供應鏈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足以對新加坡產生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
由于2024年新加坡對美國擁有28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特朗普只對新加坡加征最低檔的10%基準關稅。但考慮到美新自貿協定已經生效21年,10%的關稅破壞力依然明顯,將直接影響到新加坡約55%的對美出口(如制藥產品和芯片)。跳出雙邊貿易的范疇,新加坡更擔心中美貿易摩擦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的殺傷力。
4月14日,新加坡貿工部將該國2025年的GDP增幅預期調低至0%至2%,遠低于今年第一季度路透社預測的4.3%。新加坡能成為人均GDP超過8萬美元的發達經濟體,生存根基在于以經濟全球化和秩序穩定為要素的世界形勢。如若二者不復存在,新加坡不可避免會遭遇經濟滑坡。
◆許多新加坡人擔心生活成本上漲。
新加坡建國僅60年,享受經濟繁榮紅利的時間更短。假如世界這個“腹地”不再是“解藥”,而成為“毒藥”,無法復制歷史經驗的新加坡人如何再次度過風暴,就不只是老牌執政黨要面對的難題了。
通過多邊框架,平衡與中美的關系
新加坡大選結果出爐后,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向黃循財和人民行動黨表示祝賀。他發聲明表示:“近60年來美國和新加坡共享強大且持續的伙伴關系,都致力于安全、自由、繁榮的印太地區。我們期待繼續和新的民選政府及黃循財總理合作,促進經濟增長、雙邊防務和安全關系。”
◆5月3日晚,人民行動黨的支持者慶祝勝選。
不久前,顏金勇剛剛代表新加坡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通話,后者稱美方打算就部分關鍵出口產品探索“創造性解決方案”。不過魯比奧的聲明清楚表明,美國處理對新關系的立足點遠超經貿層面,而是立足地緣戰略,著眼于后者所處的亞太地區。
面對無法改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從李光耀時期便密切關注中美關系,并以高度實用主義的方針處理與兩個大國的關系。李光耀長期主張“必須保持中美日三方的平衡”才能維持東亞的穩定;2009年在美國-東盟商業理事會演講時,他認為美國只有保持“太平洋地區超級強國”的地位、與亞太地區持續接觸,才能保護其核心利益和在世界的角色不被削弱。
《李光耀觀天下》一書早在12年前就大膽預言,稱中美兩國“爭奪亞太地區主導權的競爭已經開始”,并將“延續到21世紀中后葉”。對此,歷屆執政者都小心翼翼、避免在大國之間“選邊站”。去年接任總理后,欠缺外交經驗的黃循財提出了本國利益優先的外交政策,總體目標仍是與中美兩國保持建設性關系,從而維護本國利益。
◆李光耀生前最后著作《李光耀觀天下》,首次出版于2013年。
對新加坡而言,隨著中美博弈加劇,不僅意味著狹義的平衡外交難度加劇,連帶影響可能更加深遠。
例如經濟層面,新加坡是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主要參與者,黃循財政府正在斥巨資鞏固新加坡在全球芯片領域的中心地位,但隨著美國對中國采取芯片出口限制與關稅威脅,貿易保護主義升級,新加坡的芯片進出口將面臨愈發嚴格的國際審查,其仰仗的貿易環境也將惡化。為了推進產業升級,新加坡一向善于在實現創新、維持大國貿易、遵守國際規則之間保持動態平衡,但未來處境只會更加艱難。
而在外交層面,黃循財今年4月闡述其未來的三大外交政策方向時,首先提到當前環境下的一大風險,即大國傾向于通過雙邊談判、接觸決定事務,于是繞開多邊機制和框架,導致新加坡這樣的小國被邊緣化。由此最壞的場景,就是本國命運很大程度上不再由自己掌控。
為此,黃循財表示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區域的團結與融合,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國際伙伴網絡作為應對方向,即以多邊外交為抓手,平衡大國博弈的最壞結果。他的具體措施包括在外交部設立全新的“發展伙伴關系單位(Development Partnership Unit)”,在非洲和拉美地區增設外交使團。
三大方向中,黃循財將東盟視為核心,把強化多邊貿易體系作為去風險的保障,同時積極參與具體的全球性議題。“新加坡會繼續聚焦我們所處的東南亞,同時為非洲、中東、拉丁美洲、太平洋和加勒比的伙伴撥出更多資源,并且擴展數碼經濟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興領域的工作。”他如此強調。
通過多邊框架平衡與中美的雙邊關系,這是黃循財為老問題找到的新辦法。在他看來,新加坡并非無能為力,而要利用更多的資源、更強的能力、更廣泛的國際聯系靈活應變,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獲得選民的充分授權后,他可以放手貫徹自己的設想。“新加坡模式”能否在變幻的國際局勢中維持效果,所有人都在觀望。(作者系國際政治專欄作家、中國翻譯協會會員)
排版 / 李惠雅
你如何看待此次新加坡大選帶來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