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文藝】 軍營舊事(3):我來到了福建前線 ‖ 姚栓奎
上初中一年級時,適逢8.6海戰打響,知道了海軍戰士麥賢得的英雄事跡。1965年8月6日在福建東山島以東海域,人民海軍護衛艇和魚雷快艇聯合作戰,將國民黨軍獵潛艇“章江”號和“劍門”號擊沉,創下了小艇打大艦的海戰先例。麥賢得是611號護衛艇機電兵,在戰斗中,機艙中彈受損,麥賢得前額被彈片擊中,腦組織外露,失去知覺。在艇艙開始進水的危急情況下,麥賢得忍受劇痛堅守戰斗崗位。他在視線受阻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在劇烈搖晃的機艙中,憑觸覺檢查機器管路、閥門、螺絲釘,及時排除故障,確保機器運轉。戰斗持續了3個小時,機器正常運轉了3個小時,麥賢得堅守崗位3小時,取得了戰斗勝利。麥賢得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我來到了福建前線
文/ 姚栓奎
新兵連學習訓練結束后,我被分配到護衛艇上任雷達兵,后又轉戰海島、機關、高山,都是福建前線的沿海陣地,我的軍旅生涯從此和“福建前線”有了不解之緣。
在火車上,當接兵領導宣布我們的目的地是福建省時,我腦海里立即出現“福建前線”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形成的。
我上小學二年級時,學過這樣一篇課文:“海浪嘩啦啦,大炮轟隆隆,打到臺灣去,活捉蔣介石。”我知道了家鄉南面的南面是大海,大海的對面有個臺灣島,島上有個蔣介石,是我們的敵人。
小學三年級,學習過杜鳳瑞的英雄事跡。杜鳳瑞是空軍飛行員,1958年10月10日,在福建前線上空,他駕機與來犯的臺灣美制蔣機作戰,在連續擊落二架敵機后,因座機受傷失去操縱,他被迫跳傘,臺灣飛行員違反國際空戰規則,襲擊已跳傘的杜鳳瑞,杜鳳瑞壯烈犧牲。當時有一篇宣傳英雄的文章叫《有大志,才有大勇》,老師給我們講杜鳳瑞從小有崇高的志向,長大后就有無畏的勇氣。雖然我不甚明白志氣與勇氣的關系,但“有大志,才有大勇”的意識卻在年幼的心靈中留下來烙印。后來學習雷鋒活動中,知道雷鋒是湖南望城人,而杜鳳瑞是河南方城人,一個湖南望城,一個河南方城,兩個英雄,家鄉一字之差,記憶尤深。
小學四年級學過一篇課文,名字不記得了,大意是說:1958年8.23炮戰中,福建前線某地的民兵幫助解放軍運送炮彈,積極支前,趁著打炮的間隙,在地里種“地瓜”。當時不知道“地瓜”為何物,有同學說是像西瓜或香瓜之類的瓜果,有同學說是像南瓜冬瓜之類的蔬菜,大家爭論不休,老師解釋說是福建的一種農作物,像柑橘甘蔗一樣,只在南方生長。我到福建當兵第一次回家探親時,當年的小伙伴們向我求證“地瓜”的長相,我隨口一句:地瓜,就是紅薯!前些年我們賴以生存的紅薯,在他們那里叫地瓜。并解釋說紅薯是很多年以前從菲律賓傳到福建,再由福建傳遍全國。他們才恍然大悟,釋然了十幾年的困惑。
小學6年級時,一篇《非凡的四十分鐘》的課文,把我們帶到“8.23”炮戰的激烈場面 ,使我們看到了鋼鐵戰士安業民的英雄形象。1958年8月23日,安業民所在的海軍岸炮陣地,按照上級的命令,向距5.6海里的金門島國民黨軍進行炮擊。在解放軍強大攻勢下,對岸的國民黨軍集中了所有炮火,對安業民所在陣地發起反擊,一顆炮彈在貯放發射藥包的附近上空爆炸,一塊彈片把藥包打著了,剎那間陣地上一片火海。安業民在渾身著火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大炮的安全,毅然地堅守在自己的炮位上,終于把炮身轉向隱蔽地方。安業民頭發、眉毛都燒光,衣服和皮肉粘在一起,他沖出炮位,就地打了幾個滾,滅了身上的火。身負重傷的安業民仍然堅持在崗位上還擊敵人,堅持了40分鐘,一直到戰斗勝利結束,這不平凡的40分鐘,就成了課文的標題。安業民嚴重的三度燒傷面積達70%以上,戰地醫院醫護人員盡全力對他搶救,最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壯烈犧牲。安業民犧牲后,在福建泉州市晉江金井鎮圍頭村岸炮陣地旁,建立了安業民烈士紀念碑,碑上刻有朱德元帥的題詞:“共產主義戰士安業民永垂不朽”。在紀念碑的對面,是安業民戰斗過的炮位,上有“鋼鐵陣地”四個大字,附近尚有防炮洞工事遺存。
電影《英雄小八路》是60年代對青少年最有影響力的電影之一。是根據廈門思明區的何厝村5名少先隊員在“8.23”炮戰中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積極進行各種支前活動的事跡改編的。這5名小學5年級的學生,幫助駐地解放軍修公路、擦炮彈、洗衣服、修工事等,并在炮火硝煙中堅持讀書學習。電影主題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以 其優美的旋律,激情澎湃的精神,曾經鼓舞激勵著千千萬萬少年兒童,為社會主義建設學習知識。不擅長唱歌的我,在不得不唱的場合,只能拿出這首歌應付,也會得到同齡人的認同。1978年10月27日,共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正式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以上這些福建沿海軍民對敵斗爭的事跡,使我逐步知道了福建是對敵斗爭的前線,福建前線成了我向往的地方,參軍入伍到福建前線是我的榮幸。
在新兵連時,我和戰友們有過一次關于“福建前線”的爭論。一次班務會上,我說我們當兵從內陸來到了海邊、從大后方來到了福建前線。有的同志不以為然說:哈哈,什么呀?福建前線?說是前線,怎么不見炮火連天、硝煙彌漫?分明是和平年代,人們安居樂業、一片祥和,哪來前線一說?我說:廣播里聽到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電臺”;春節期間,廣播里說:為了使臺灣同胞歡度佳節,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對金門停止炮擊三天,以示關懷;我們福州軍區內部報紙叫做《前線報》;地方政府有一個工作部門叫“支前辦”,為正科級單位,專門負責轄區部隊的糧油蔬菜水果肉食等食品副食品生產供應。支前支前,支援前線嘛!如果不是前線,怎么會有“支前辦”?大家都說我分析有一定道理。
雖然是福建前線,但縣城里前線的氛圍并不濃厚,到了前沿部隊,才真正體驗到“ 前線”的含義。
在艦艇上,跑防空警報是家常便飯。上世紀70年代,臺灣國民黨軍的偵查飛機時不時抵近大陸進行偵查活動,大多數時間是在中午吃飯的時候或者午休時。一旦信號臺響起了空襲警報聲,艦艇的警報器隨之響應,整個軍港碼頭警報聲響成一片,水兵們迅速跑向自己的戰位:正在吃飯的立即放下飯碗進入狀態,正在午休的立即爬起來抱著衣服鉆出艙門,到戰位上再穿衣服。輪機兵立即啟動主機、槍炮兵瞄準敵機來襲方向、裝填手拎起炮彈隨時準備壓入炮膛、帆纜兵松開纜繩、拿著碰墊隨時準備離開碼頭疏散。報話機傳來空情通報:臺灣飛機RF-105一架,方位xxx,距離60公里!…..方位xxx,距離80公里…..。好像是有意無意的默契配合,我方進入防空部署的范圍是飛機進入60公里距離,距離80公里解除警報,而臺灣飛機一般不進入60公里以內。有一次正在吃飯時,空襲警報響起,我們趕緊跑警報,十幾分鐘后警報解除,我們蹲下來繼續吃飯,沒想到這該死的飛機又折返回來,警報再次響起,我們只好放下飯碗再次上戰位。艦艇在碼頭停泊的防空部署中,雷達兵是沒有具體任務的,出了港雷達才開機,因此出艙門時是最后一個,因為艙門小,只能容一個人進出,排在第一的是槍炮兵,他們要快速跑上炮位,才能及時開張對空射擊。人們說 :防空防空,十防九空,但也有不空的時候,1983年4月22日,時任中國臺灣地區陸軍航空兵少校分隊長的李大維,駕駛U-6A偵察機從臺灣花蓮機場起飛,飛抵福建三都港上空,在三都港上空盤旋。三都港內頓時防空警報大作,港內的艦艇紛紛進入防空部署,離開碼頭規避,火炮瞄準飛機,在看到飛機猛烈搖擺機翼,知道是國民黨軍起義投誠的飛機,就保持監視狀態。這時海水退潮,露出一大片平坦的海灘,李大維憑著過硬的技術,中午12時25分在三都港海灘安全降落,迎接他的水兵護送他上岸,李大維受到了祖國軍民的熱烈歡迎。
翌年5月, 已是空軍指揮學院訓練部副部長的李大維,在駕機起義回歸一周年的日子,又回到三都港看望當時接他從海灘上岸的水兵。那天我也住在海軍招待所,初夏的夜晚,涼爽而寧靜,李大維和接待他的同志在隔壁陽臺上喝茶聊天,我就在隔壁傾聽。李大維身材魁梧快人快語,聲音洪亮,回憶起一年前那驚心動魄的時刻,仍激動不已,說去年就是這樣的好天氣,我算好了時間,那天中午12時是海水退潮 ,三都港內會有大片海灘,適合飛機迫降。并風趣地說:我已經猛烈搖擺機翼發出信號,可還有艦艇開了炮,還好沒打準,還好大多數艦艇明白了我的意思,要不然后果不堪設想。那天確實有炮手看到印著青天白日旗的飛機,心里一緊張炮彈就打出去了,只是沒有打中。
在前沿海島上,戰斗隨時可能打響,前線的氣氛的感受特別深刻,在海底電纜登陸處,卡了一顆子彈頭,使通訊時通時斷,顯然是敵特破壞所致。部隊集會、看電影時,全副武裝腰上外掛四顆手榴彈;島上的民兵也是全天候荷槍實彈站崗放哨。民兵的裝備比海軍部隊先進,他們配發的是62式全自動步槍,20發的彈夾,我們配發半自動步槍,彈倉只能壓10發子彈,是因為我們的最主要任務是在坑道里;海島四周戰壕工事連成網,戰壕的轉角處,都埋有壓縮餅干和蔬菜罐頭,一切都是臨戰的狀態。
1974年1月,西沙海戰爆發,我軍擊沉擊傷多艘南越艦艇,收復了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等島嶼。南越再次集結多艘軍艦駛向西沙群島,面對這一緊急情況,中央軍委調動東海艦隊的三艘導彈護衛艦南下支援。通常情況下為了避免麻煩,大型軍艦都是通過臺灣外海南下的,而當時情況緊急,繞過臺灣走外海,勢必會貽誤戰機,毛主席果斷做出軍艦直接通過臺灣海峽南下決定。南下支援護衛艦編隊在福建沙埕港補給后,從臺山島以東沿臺灣海峽福建一側南下,沒有受到臺灣海軍干擾,順利到達南海西沙群島。網傳臺灣軍艦沒有阻攔,是因為蔣委員長說:“西沙戰事緊啊!”,是否說過此話,眾說紛紜,無法證實真偽。至于臺灣軍艦打開探照燈指示航向、提供淡水補給”等說法,純粹是瞎扯。從臺山島開始,大陸海軍雷達站給護衛艦編隊全程引導,導航數據無縫隙覆蓋,何須“探照燈指示航向”;編隊在福鼎沙埕港進行了補給,足夠艦隊一周的生活所需,何須另外“提供淡水補給”?
1975年的一天中午,從臺灣方向飄過來一只碩大的氣球,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站長命令警衛班長從坑道拉出12.7高射機槍對氣球射擊,100發子彈打出去,只見氣球晃悠了幾下,我們以為打中了,正準備看它墜落到哪里,誰知它又晃悠悠地隨著高空氣流向大陸方向飄去,警衛班長換個彈夾再打時,氣球已經飄遠了,大家感到甚為遺憾。幾天后有新聞報道說,在河南平頂山市,發現一只墜落的臺灣空飄氣球,是不是被我們打傷的那只,也不一定。
廈門同安縣大嶝鎮,轄區內有大嶝、小嶝、角嶼三個島嶼,離金門島最近處僅一千多米。8.23炮戰中,三島軍民表現出的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的奮戰精神,立下了不朽功勛,被國防部授予其“英雄三島”光榮稱號。1982年,我有幸到這里體驗生活,穿過彎彎曲曲的防空洞,來到前沿陣地的觀察所。通過50倍的炮鏡,可以看到金門島上奔馳的小汽車,最前面的海灘上,有一座二層小樓,一面青天白日旗在飄揚,穿著連衣裙的美女廣播員在海灘上悠閑地散步;大喇叭傳來策反的廣播聲,白天聽得不甚清楚,夜晚人靜的時候,聽的更清楚。我們這邊也不示弱,2米口徑的大喇叭也不斷廣播大陸的對臺政策,為了使聲音傳送更遠,大喇叭后面有強大的鼓風機傳送氣流 。
在8.23炮戰中,還有一次成功的海上奇襲:為了打擊美軍護航的臺灣到金門的補給運輸船,海軍利用剛開通的鷹( 潭)廈( 門)鐵路,從上海秘密運輸了幾條魚雷快艇到廈門海域,打了個敵人意想不到措手不及,一舉擊沉國民黨軍補給運輸船。火車運輸魚雷快艇,成為海戰史上奇跡。
人們都知道和大陸對峙的是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就是這些地方的國民黨軍,從大陸敗退后天天叫囂反攻大陸。在經過“8.23炮戰”(1958年炮擊金門)、“5.1海戰”(1965年重創“東江”號獵潛艦戰斗)、“崇武以東海戰”(1965年11月,福建惠安崇武以東海戰,臺灣方面稱“烏坵海戰”)、“8.6海戰”等軍事進攻失敗以后,又轉換戰術,派遣小股敵特到大陸搞破壞。插一面旗子,搞一點爆炸,抓一把土就走,刷一下存在感。反小股敵特是福建前線部隊的重要任務,小股敵特乘坐的交通工具目標小、速度快,機動性強,有一個專用軍事術語叫它“小目標”。后來的網絡詞語“ 小目標”的意思為“一億元”,其實是大目標。“小目標”又成為一種香煙的牌子,每當我看見它就想起當年在熒光屏上搜索小目標的情形:在蒼茫的大海上,從敵占島駛出“ 小目標”,針尖大的光點在海水雜波中時隱時現,雷達操縱手緊緊抓住狐貍尾巴,引導我方護衛艇將小股敵特一舉抓獲。在大陸軍民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反小股、反騷擾”強大壓力下,小股敵特搞破壞的陰謀破產。70年代以后,臺灣又搞起了“心戰”,就是利用打宣傳彈、空飄氣球、海漂浮物等手段,進行心理戰。那時適逢物資匱乏的年代,漁民出海打魚,不時撈出“ 漂流瓶”,里面除了宣傳品以外,還有小學生用的鉛筆橡皮作業本之類的東西,漁民們拿走有用的東西,在漂流瓶里灌上海水,把它連同宣傳品一起沉入海底,因此海邊的小學生,很多用過漂流過來的學習用品。空飄的氣球可以深入大陸很遠,大都帶有背心毛巾之類的生活用品。
在福建還有三個敵占島,分別是烏坵、東引、西引。其中東引、西引在我們駐地的正面。在北礵島上,肉眼可以看到東引島上的雷達天線。在臺山島上,對海雷達可以搜索到東引島往返的飛機,這些飛機每周六傍晚必然出動,飛到東引島上空,轉一圈就回去了,它是專門空投文件、報紙、信件的。在出現波導管現象的時候,雷達探測距離會成倍增加,屏幕上會出現臺灣島的全貌。波導管現象又叫超視距傳播,是指電磁波實際的傳播距離超過兩點間的直達距離,就像電磁波在波導管里傳播一樣。在深夜值班時,為了驅趕瞌睡,我會看著臺灣省的輪廓的回波,浮想聯翩。雖然分不清哪里是阿里山,哪里是日月潭,但我知道這是中國的領土。在雷達關機休息時,我和值班的戰友討論起臺灣海峽的局勢,打開值班日志,在最后一頁,記下了我們當時的感想和對臺海局勢的預測,期待若干年后驗證。1981年,臺山站撤銷,機器設備和那本記載預言的值班日志一起,永久地密封在坑道里了。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告臺灣同胞書》,結束了兩岸軍事對峙狀態,福建前線部隊奉國防部長徐向前命令,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口號也被“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所代替,大陸和臺灣實現“三通”。我乘旅游船環繞小金門游覽,目睹“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巨幅標語。到“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故地重游,購買了一把金門生產的、用炮彈皮制作的菜刀留作紀念。
至此,“福建前線”就成了歷史名詞,我在福建前線的經歷就成了我的《軍營舊事》的第三篇回憶文章 。
作者簡介
姚栓奎,靈寶函谷關西留村人,文學愛好者。1973年入伍,海軍東海艦隊服役。轉業在三門峽市政府工作,2014年退休,現居住三門峽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