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志農,中國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自稱“草原的孩子”。其40年職業生涯,以影像為武器守護自然。他的照片,促進了國內外觀眾對三江源生態的關注。
朱維佳,本是野外觀鳥愛好者,逐漸成為守護者。成立“野羽環境保育志愿者小隊”,十年間拆除3276張非法鳥網、解救396只候鳥。
他們,在START星美術館“低頭撿星光”公益藝術展覽上相遇,并以影像開啟對話。不只是他們,還有更多藝術家共同努力,通過藝術與公益的深度融合,以一場跨越4000公里的善意傳遞,串聯起三江源頭與長江源尾之間的生態紐帶,讓“低頭撿起垃圾,抬頭看見星光,守護錦繡中華”的公益理念深入人心。
從世界屋脊的三江源到東海之濱的上海,跨越4000多公里的不僅是距離,更是中華民族的生命臍帶。作為“中華水塔”,三江源每年輸送近600億立方米淡水,滋養著無數人的生活。
本報記者 趙立榮攝
昨天,START星美術館“低頭撿星光”公益藝術展覽閉幕,累計接待市民游客近萬人次。
有觀眾這樣形容:這是一場跨越山河的生態對話。
展覽中,不少作品是利用回收垃圾作為創作材料,精心打造,并以三江源真實的環保人物和故事為創作原型。
本報記者 趙立榮攝
藝術家刁勇,用數以千計的盛滿三江源水的塑料瓶,堆疊出“中華水塔”,“包含了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立體水系,構筑成一座象征生命之源的中華水塔”。
他說,他想要致敬三江源的守護者——康巴漢子東周群培,他多年俯身江河監測水源,用上千份三江源水樣砌成一座“水源之墻”。“當人類的容器承載著自然的饋贈,螺旋上升的不僅是三條江河,更象征著不斷向上奔涌的生態文明。每一次對源頭的守護,都將讓清亮的江河漫過歲月的河床。”
又如三幅《大地血脈》,取材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地區的真實航拍記錄。湊近細看,塑料瓶、易拉罐、繩索等常見垃圾,被藝術家巧妙組合成三江源獨特的網狀水系地貌——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鋪設河流肌理,將立體垃圾堆成山川造型。深淺不一的色彩交織,既展現出三江源大地的壯美,又無聲訴說著垃圾污染對生態的威脅,令觀眾沉思。
《重生之樹》在上海新“種”下一棵用垃圾編織的重生之樹,與三江源的那棵樹遙相呼應,寓意將守護三江源的善意種在所有人心里;《廢羽新生》以殘破鳥網編織成鳥群受困的矩陣,構建出震撼的具象認知……雖然每件作品的表達方式不同,但都在訴說著守護三江源的動人故事,喚醒更多人熱愛三江源、守護三江源的自覺意識。
本報記者 趙立榮攝
該展覽是由中國銀聯聯合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共同主辦,面向群眾的公益性展覽活動。
記者了解到,中國銀聯自2023年發起守護三江源公益行動,計劃5年內協助治理沙地、草地,建立動物保護區;2024年又發起“低頭撿星光”公益活動,建立星光超市、舉辦環保藝術展。如今,這場公益接力還在繼續,以藝術作品,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