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檔電影合集
你們好,我是歪歪
當“五一檔”不再熱鬧,影院也開始冷場了。
2025年“五一檔”電影總票房,在5月5日下午13時49分勉強突破7億元,勉強到什么程度?
和去年同期的15.27億元相比,幾乎是腰斬再剁一刀,僅剩45.8%
(票房排行榜我放到最后了,大家可以看一下)
這是十年來最低迷的一次黃金檔,甚至比疫情恢復初期的表現還冷清。這屆觀眾,是真的不買賬了。
從“檔期”到“檔期”,這次低迷并不只是運氣問題,而是長期積壓的結構性頑疾集中爆發(fā)的一次預演。
觀眾的冷漠、片方的急功近利、市場信心的流失,共同把這個本該熱烈的假期,送進了沉寂的片場。
01|一場票房“事故”
從數字看,這個五一檔堪稱“災難片”:
首日票房2.13億元,是2015年以來最低的開門紅;
5天總票房不到去年的一半,只有《水餃皇后》一部影片突破3億,勉強擔起主角光環(huán)。
《獵金·游戲》和《幽靈公主》分別拿下2.1億和1.8億左右,后者甚至是一部重映的宮崎駿老片。
至于其他新片——票房在6000萬上下徘徊,口碑大多止步于6.5分,連“湊合看看”都顯得勉強。
最離譜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哪吒之魔童鬧海2》,一部本該在春節(jié)檔一錘定音的動畫片,上映到了5月底.......
更可笑的是,還硬是擠進了五一票房前四。
它的存在不僅說明新片不給力,更揭示一個尷尬現實:
如今的國產電影市場,正缺乏一部,不對,是一群真正“能打”的新作品。
——源于網絡《水餃皇后海報》
02|誰殺死了五一檔?
這個五一假期,人們要么到各地打卡旅游,要么躺在家刷短視頻休息
連看一部電影的時間都沒有嗎....
也許。但更大的問題,是電影不再值得等待。
首先,是內容供給脫節(jié)。
12部新片扎堆上映,題材卻嚴重重疊,幾乎都是傳記、犯罪、懸疑。
你方唱罷我登場,唱的卻是一個調。
觀眾選擇困難,院線排片混亂,資源被攤薄,沒有一部能形成“勢能”聚集。
再說說那些宣發(fā)手段...
電影營銷如同批量復制,一窩蜂地涌向短視頻平臺,買熱搜、搞路演,甚至安排主創(chuàng)吃播、直播抽獎……
看上去熱鬧,實則像在努力遮掩內容空心化的真相。
等真正上映時,預售票房并不理想,豆瓣評論也多為“還行”“沒驚喜”“結尾垮了”。
觀眾的消費決策,早已悄然轉變。過去是“先看影評再買票”,現在是“先刷小紅書、再拍照發(fā)朋友圈”。
對年輕人來說,電影不再是生活的儀式感,而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選項。
而這種變化,片方和影院卻沒有真正接住。
——源于網絡 五一景區(qū)擠爆了
03|頭部真空與腰部斷裂
一個產業(yè)最怕的不是遇冷,而是冷得沒有人叫苦。
我們看到,《水餃皇后》作為唯一破億的現實主義電影,靠的其實不是話題爆發(fā),而是馬麗這位“非流量演員”的意外轉型。
之前好像有個減肥電影也是這么營銷的...
她的轉型成了電影的賣點,這本身就透露出市場的寡淡:
主創(chuàng)比作品更有看頭。
頭部真空的同時,腰部電影集體塌陷。
像《獵金·游戲》《雷霆特攻隊》這些本應是“票房中堅”的商業(yè)片,卻無法撐起大盤——
劇情套路、制作粗糙、調性模糊
有甜味,但沒人上頭。
而且,這種“塌陷”,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從去年國慶檔開始,國產商業(yè)片的腰部層級就開始崩塌,《前任4》《堅如磐石》都沒能復制早年的爆款奇跡。
如今連五一都失守,暑期檔的懸念也變得“令人擔憂”。
過去我們常說,“沒有爛觀眾,只有爛電影”。現在要補一句:
當觀眾足夠冷靜,市場才會開始發(fā)抖。
“看個預告就夠了”“劇情都被剪完了”。
這種“信息化觀影”雖然讓人感嘆,但背后是對內容深度的質疑。
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成為票房新引擎,占比逼近四成。
但這些市場并不意味著“下沉”,而是“逃逸”——
一線觀眾不再進影院,內容只能去追求另一個未被耗盡的消費口袋。
然而,這種策略不可能持久。
——《雷霆特工隊》海報
04|誰還愿意在影院“走心”
五一檔的崩盤提醒我們一個殘酷現實:
曾經被視作“救命稻草”的假期檔期,已經無法單獨拯救電影市場。
“再金的檔期,也架不住一堆塑料電影。”
頭部項目不來,中小項目擠堆,最終就是一地雞毛。
更諷刺的是,重映片反而成了贏家。
《幽靈公主》以5791萬躋身前三,靠的是情懷和經典敘事。
而這種“老片反撲”的現象,其實是一種內容層面上的反諷:
觀眾寧愿回頭看二十年前的好故事,也不愿花錢賭一個剛上映的拼貼劇本。
除了內容問題,影院自身也在走向一個危險的“低產陷阱”。
數據顯示,中國影院數量已超過1.3萬家,比2015年幾乎翻倍,但日均票房卻從4萬多元跌至1.2萬元,三分之二影院瀕臨虧損。
數量越多,效率越低,是不是很諷刺?
曾經全民跑步開店的那一波熱潮,如今變成了集體扛虧的局面。
影院的命運,取決于有沒有人愿意為好電影走出家門,而不是有沒有五一、國慶這種“大日子”兜底。
2025年的五一檔,不只是一個低谷,更是一記警鐘。
電影人只想靠檔期過日子”的時代已經結束
觀眾“冷靜消費”的覺醒,正在改變整個行業(yè)的邏輯。
影院會繼續(xù)開著,票房還會有起伏,但真正能讓人買票、進場、流淚、發(fā)呆的作品,正變得稀有。
而我們也開始明白:電影本該不是快銷品,而是值得等待和信任的藝術。
只可惜,這份等待,在越來越多的“低配劇本”和“劣質感動”里,被逐漸耗光了耐心。
——來自微博@燈塔專業(yè)版
關注我,猛猛吐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