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2天,普京即將迎來執掌俄羅斯政壇25周年的紀念日,在經歷了四分之一世紀的風云變幻后,他在接受俄羅斯電視一臺專訪時難得說出了心里話,這其中包括了一些關于中國的話題。
普京在回答記者帕維爾·扎魯賓,關于為何25年前第一任期就選擇與中國合作的問題時表示,當年選擇和中國合作,其實一開始并沒有100%的把握,預判中俄關系會發展成什么樣。
不過在短暫思考了一下后,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比如導致中俄關系能走到今天這種深化合作的關系,首要原因在于兩國在一些利益問題上十分相近。
隨即,普京緊接著,又繼續給出了更多促使中俄合作密切的因素。
比如在2000年剛上臺時,他發現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從西方向東方亞太地區轉移,不僅是中國,而且還有地區的其他國家,這對他深化對華合作起到了推動作用。
此外,中俄作為鄰國,這種地緣格局也決定了需要保持友好的關系,并基于此建立了合作基礎,兩國并沒有建立隔閡的長城,反而一磚一瓦的搭建合作的橋梁,而這種穩定、可靠的關系,也正在加強當今世界的穩定。
從普京表態當中可以看出,一開始對華合作沒有100%把握的主要原因,其實也是受到了冷戰后利益至上的西方政治影響,只想基于地緣和經濟這2個方面的利益驅動,發展對華關系,不清楚這種基于利益的合作,能否持續多久。
對于當時的俄羅斯來說,外部正面臨北約東擴,內部正面臨車臣分裂勢力和“休克療法”導致的經濟低迷,所以迫切需要同中國合作,穩定遠東地區后方,打開亞太制造業國家市場,利用出口石油天然氣能源的優勢,來發展自身經濟。
不過,俄方后來逐漸改變觀念的原因,主要因為隨著合作時間的增加,見識到了我國一如既往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大國關系,這種不同于西方純利益至上的新型國際合作方式,讓俄方獲利的同時,產生了更多深入合作的興趣。
再加上,隨著時間推移互信程度的增加,俄羅斯也逐漸發現,兩國彼此之間在推動多邊主義、維護二戰后反法西斯秩序、反對美西方霸凌等方面存在利益共同點,這種以利益驅動為基礎,政治互信、求同存異為紐帶的新型關系,為最終形成當今中俄關系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盡管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國家之間也難免存在分歧,但東方求同存異的智慧,顯然要比西方的零和博弈要更易于被人接受。
盡管我們與俄羅斯,在許多問題上利益與意見并不一致,但這并不影響兩國做買賣互利,還有在政治共同點上互動合作,而這種新型大國關系,也將為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合作,起到示范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