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極端天氣下,什么是脆弱的?”這是 主題為“冷暖織間”的不止音樂會現場,綠色和平對公眾發起的提問。沿海居民?農作物?精神?另外兩個問題是“說到暴雨,你會想到什么?”“你對全球氣溫上升1.5度的想象是什么?”
當氣候這一看似宏大的話題,越來越落實為具體的日常,一根根彩色絲線交出我們的答案。在世界地球日這一天,這件由織線、木板和答案組成的藝術裝置,表現大眾對以上答案的認知偏向。絲線纏繞,也連接著氣候變化下的每個個體。
胡蘿卜、白菜、搪瓷杯,都被縮小為只手可拿的編織物。這一系列源于綠色和平與北京史家內務社區、青海達玉村、青海巴干鄉的居民合作的一批由彩線制成的、名為《冷暖織間》的年度禮物。禮物由城市與鄉村兩個不同社區、兩種不同身份的人手作而成。
在北京史家胡同,老人們常把“要吃應季菜、本地菜”掛在嘴邊?!皻夂蜃兓彪m是讓他們摸不著頭腦的“大詞兒”,但暴雨中的防水問題和氣溫忽高忽低間的供暖問題,時不時地擺在眼前。青海湖北岸的達玉村以放牧為生。氣候變化為牧業生產帶來了更多不確定,牧民開始主動調整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生活方式,選擇例如手工編織這樣的多樣化生計。
2025年4月初,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將北京與青海社區的編織作品帶到了大眾視野。伴隨一場音樂會的開啟、一個裝置的發布,氣候變化這樣遙遠的話題落為可感知的附近,在具體而細微的手工織品上,我們看到手作背后人們的生存狀態與思考。
不止音樂會的現場
同一時間,我們邀約攝影師達佤央金踏上了前往那曲的火車。這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城市,同時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被稱為離天最近的地方。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一場貫穿全市11個縣級行政區的技藝技能比賽即將展開。我們想知道,他們如何看待手頭的編織技藝?氣候變化是否對他們的社區生活產生了影響?在他們的眼里,編織意味著什么?
攝影:達佤央金
這些疑問在高海拔的區域隨風消解,化為牧民手中堅定的線。像85歲的手工藝人德慶卓瑪說的那樣,她會一直編織下去。
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提到,應加強社區的“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特別是在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在面對越來越不穩定的氣候變化,我們始終覺得,人是大地上最堅韌的生命。
攝影:達佤央金
達佤央金在拍攝后記這樣寫道:“那些關于游牧生活和浪漫草原的淺薄想象固然早已淡去,我已再也無法回避,無法回避游牧生活的殘酷性。與此同時,我逐漸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那便是,狂風、暴雪、稀薄的氧氣、浮揚的沙土…在這世界上,能將這一切視作恩賜,而非懲戒的人;對這一切淡然接受,而不怨恨的人;在這樣的狀態下仍樂于創造,而非僅僅消耗的人,才是游牧精神的主人?!?/strong>
《說文解字》說:“織(織),作布帛之總名也?!倍斡癫米ⅲ骸敖浥c緯相成曰織?!比绻f經線為人心,緯線則是自然。經緯相連,天地人交織,才能合為完滿。
將織線的另一端交給綠色和平
我們也向他們發出了問卷。
《生活》:那曲是西藏市海拔最高的地方。在那曲,我們感受到手工藝給到牧民實在的溫暖,成為牧民在放牧之外的一種生活方式,并且能給到很好的收益。在氣候惡劣的社區,綠色和平會選擇以什么方式關注到這些人的生活?以何種方式介入,給予支持?
綠色和平:見證、記錄、行動,是綠色和平的重要工作方法。我們會深入當地,通過文字和影像,記錄下當地真實的生活,而后以綠色和平擅長的傳播方式,例如影展、工作坊、裝置藝術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當地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現狀。以此,為當地(及在地NGO )吸引更多關注和資源。同時,綠色和平也堅持以小見大、以小博大。我們通常會選擇較小的、能夠產生連接的抓手來與更多人溝通。例如,我們會展出氣候行動者們的重要物品、會聚焦修復森林的女性等。編織,不僅是增加生計多樣性的好方法,也是能夠喚起溫暖聯想的手藝。因此,今年我們選擇以編織為主題,與更多人一起看見氣候脆弱的社區,一起尋找應對氣候變化的更多方法。
綠色和平提供的手工藝品圖
《生活》:“冷暖織間”社區故事關注氣候變化下的生活與社群,特別聚焦了編織這一手工藝。為什么選擇手工編織這個切入點?對比綠色和平組織關注的其他手工藝者,這種方式有什么特殊性?
綠色和平:編織,雖然紋樣和技法千差萬別,卻是普遍存在于不同地區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流傳多年的傳統技藝。編織能夠帶給人以家庭、兒時記憶、傳統文化這類溫暖聯想。通過講述編織品的故事,可以更好地與讀者、觀眾建立情感連接,從而吸引他們了解背后的故事。同時,編織除了傳統文化傳承和日常使用等屬性外,還是增收的好方法。相較于陶瓷或繪畫等更加要求技法的精密工藝,編織所需要的技藝更好上手、材料更易得,因此應用場景更靈活、范圍也更廣。
《生活》:從綠色和平的角度來看,手工編織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什么作用?是否能給到一個清晰的循環鏈條?
綠色和平:氣候變化會加劇降水空間分布的不均衡。以青海曲麻萊地區為例:地處河谷地帶的的巴干鄉,雨量變得更充沛,而同期高寒地區,降水量卻變得更少,疊加放牧的影響,畜牧收入變得不穩定。因此,當地人正主動尋求更多樣的生計,以緩沖氣候變化為支柱收入帶來的風險。售賣編織等傳統手藝作品就是重要途徑之一。
《生活》:這次“冷暖織間”社區故事實際上連接了現代城市與傳統村社兩種社群,在這兩個案例中,從綠色和平的角度來看,這兩種編織在兩個社群中產生了怎樣不同的作用?
綠色和平:對于青海社區來說,編織是多樣化生計的主動選擇;而對于北京社群來說,編織則見證了居民們意識的轉變。北京內務社區老齡化高達75%。老年人經歷了“本地食物的變化”,也是氣候變化在更大跨度上的親歷者。
參與社區所組織的編織活動的阿姨們,最初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沒什么概念,比如,他們不知道,像物盡其用、吃“本地菜”“應季菜”等生活經驗,其實就是大家在無意中堅持并踐行的氣候友好行動。在藝術機構“27院兒”的帶領下,北京內務社區的編織大多循環使用廢舊毛線,就像阿姨們記憶中“毛線并不充裕,經常把前一年的舊毛衣拆掉做新年款式”的經歷一般。阿姨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慢慢地,將生活中的小事,與應對氣候變化連在一起。她們讓氣候變化這樣的大詞變得具體,也成為了向鄰里宣傳具體氣候行動的窗口。
采訪、編輯:陳爽
那曲特約攝影:達佤央金
圖片提供:綠色和平
新媒體編輯:良樂
完整內容即將呈現于《生活月刊》5/6月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