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五層厝,雖未能實現蔡德鑨讓家人熱鬧齊整、共享天倫的心愿,卻在梧林默默地佇立了80多年,成為另一種形態的抗戰紀念館
梧林的老房子產權復雜,且房主后代多生活在海外,動員征遷工作涉及海內外約1.6萬人
梧林的開發和運營最大程度地尊重當地歷史、文化和原居民的生活習慣,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愁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龐夢霞
福建省晉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區三面眺海,依山傍水,是一座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閩南古村落。這里“十戶人家九戶僑”,常住人口1800多人,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卻有十倍之多。
曾幾何時,閩南地區的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艱苦創業,被稱為“番客”。他們將打拼所得匯寄或自帶回鄉,興建雄偉壯觀的古羅馬式、哥特式洋樓,中西合璧的家宅,以及極富閩南特色的紅磚厝。如今,面積僅近1平方公里的梧林,分布著132幢形態各異的建筑。梧林因此被稱為“華僑建筑博物館”。
歷經百年風雨,這些僑厝成為華僑華人與故土的情感聯結,其中一部分更是他們愛國如家的實物見證。抗戰時期,一些過番出海、在異國打拼的梧林人捐資抗戰,獻出家產。他們遺留下的一些家宅,要么外觀華麗卻少有裝修,成為“裸房”;要么設計考究卻未及完工,成為“爛尾樓”。
近年來,晉江市累計投入18億元,以固態保護、活態傳承、業態提升為基本思路,保護性開發梧林傳統建筑群,守護華僑歷史遺存,傳承閩南特色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游客在福建晉江梧林村游覽參觀(2023 年 12 月 19 日攝) 姜克紅攝 / 本刊
另一種形態的抗戰紀念館
59歲的蔡海濱一直生活在海外。
兒時,他常聽人說,家族的根在梧林——一個中國東南沿海的小村莊,梧垵溪穿村而過,太爺爺蔡德鑨在村里起了一棟五層厝。
五層厝長什么樣、有幾間房?蔡海濱并不知道太多細節。直到2017年,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人員找到他,商討征遷事宜,蔡海濱才第一次回到家鄉,親手觸摸到老宅斑駁的外墻。
這座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五層厝坐北朝南,矗立于梧林西北高處,占地約400平方米,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墻體為鋼筋混凝土澆筑,每層樓陽臺兩側都立有科林斯式水泥廊柱,布滿山花浮雕與鐵藝裝飾;內部空間則嚴格遵循中軸線對稱,二進四開間的布局體現傳統的閩南建筑風格。
蔡德鑨出身窮苦,16歲起到菲律賓打工時,除了一張“大字”(入境證)一無所有。20歲時,他稍有積蓄開了一家玻璃鏡框店,從“小伙計”成長為“小東家”。進貨、加工、出貨……里里外外的生意,他幾乎一人操辦。
南洋謀生計,回鄉起大厝。與那個年代所有在外打拼的閩南人一樣,玻璃生意越做越大后,蔡德鑨為建造故鄉的五層厝傾注大量心血。他專門請歐洲設計師畫圖紙,所用鋼筋水泥全部采購自國外,施工隊是專門從上海請的,“光倒水泥的工序就耗時一兩個月?!辈毯I說。
五層厝大樓主體完工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蔡德鑨把準備用于裝修的款項悉數捐出,支持抗戰。一筆筆僑匯從菲律賓寄出,目的地還是梧林,用途卻由采買家具軟裝,改為買糧食、藥品、槍支等抗戰物資。
“太爺爺常說,沒有國,哪有家?!辈毯I說,蔡德鑨把捐資抗戰的事藏在心里三十多年,直到去世也未對家人說起。“我理解太爺爺的做法。身為中華兒女,理所應當支持祖國?!辈毯I說。
撫摸著五層厝粗糙的水泥墻面,蔡海濱掌間流淌著跨越世紀的鄉愁。他一層一層數,老屋有至少24個房間。這座五層厝,雖未能實現蔡德鑨讓家人熱鬧齊整、共享天倫的心愿,卻在梧林默默地佇立了80多年,成為另一種形態的抗戰紀念館。
在梧林,一樓一故事,每棟樓內都盛滿華僑華人濃濃的鄉愁。
建于1930年的朝東樓是梧林村第一棟洋樓,連油漆都沒來得及刷?!熬乓话恕笔伦儼l生后,樓主蔡咸斜將裝修款項悉數捐給國家,并鼓勵族中子弟積極抗日。
同樣因樓主捐資抗戰而未及裝修的,還有順意樓。樓主蔡順意本打算將其作為僑批館,為海外華僑與本地僑眷提供書信投遞和貨幣匯兌服務。新中國成立后,樓主將其借給鄉民興辦學堂、發展教育。直到1984年梧林新學校建成,才搬出順意樓。
捐資抗戰、公益助學、修橋鋪路、興辦實業……一幢幢古厝洋樓,是閩南僑胞為家族敢闖愛拼的實物見證,也訴說著深沉的家國情懷。
守住華僑的“烏籃血跡”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富有歷史底蘊的僑厝因年久失修,無人打理,面臨修繕保護的難題。“厝在,根在”,如何守住華僑華人的鄉愁?
“凝聚僑力量、保護僑資源、傳承僑文化,用心守護這片海外游子的‘烏籃血跡’(閩南方言,意為出生地)?!睍x江市梧林古村落保護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運營主管柯佳瑜告訴記者,2017年,晉江市委、市政府成立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對梧林開展整體征收、科學規劃以及保護性開發。
新塘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金宏勃介紹,梧林的老房子產權復雜,且房主后代多生活在海外,動員征遷工作涉及海內外約1.6萬人。工作組成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多次赴菲律賓、香港等地,拜訪聯絡僑親。
梧林居民蔡馬追的家族長輩,大多居住在菲律賓。一開始聽說老房子要征遷,家人們較為抵觸?!拔沂屈h員,了解政府的整體規劃,改造不是把‘根’拔掉,而是讓祖輩的精神和僑文化的‘根’扎得更牢。”蔡馬追說。
征遷過程中,蔡馬追主動請纓,挨家挨戶做工作。2年多的時間里,他跑了五六趟菲律賓,說服海外華僑華人回鄉簽署征遷協議。
蔡海濱回憶,工作組成員們特地拍攝了五層厝的照片和視頻并帶到海外,向家族成員詳細介紹梧林保護發展項目的意義、房子的用途以及補償方案等,將“整村保護、良性開發”的深意逐一告知。
新塘街道黨工委書記、梧林項目辦主任莊曉芳介紹,梧林保護性開發以扎實做好有形村莊的固態保護為前提。當地堅持“一樓一方案”以及“最小干預,修舊如舊”原則,對梧林核心區華僑建筑進行搶救式保護修繕,通過聘請老師傅、運用老工藝、使用老材料,確?!霸?、原貌重現”。
“在此基礎上,我們重點做好僑文化傳承,展現梧林人愛拼敢贏的奮斗精神,以及回報鄉梓、愛國如家的情感底色?!鼻f曉芳說。
店仔口巷、僑批路、僑渠路、銘仁路……2021年5月,梧林的14條道路掛上了新路牌。如今已是梧林道路命名專家小組成員的蔡馬追告訴記者,“店仔口”曾是梧林主要的集市中心,以此命名道路,是為了留住村民的共同記憶;“僑渠路”旨在紀念華僑捐資修建濟民渠,為梧林后山土地引來灌溉水源,極大改善了家鄉生產生活條件;“銘仁路”則是為紀念蔡順意捐出順意樓辦銘仁小學的公益之舉。
新村民煥活老僑厝
晉江市梧林青普文旅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俏云來自北京。剛到梧林時,“到處灰撲撲的,建筑屋頂殘破,有些只剩一面墻?!崩钋卧聘嬖V記者,梧林一度是附近唯一不通公交車的村子。
2019年,當地引入北京青普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運營方,負責梧林傳統村落的運營管理、業態招引和活動引流等工作。李俏云就此扎根,成為梧林新村民。
據了解,以“華僑文化博物館、休閑創意古村落”為發展定位,梧林的開發和運營最大程度地尊重當地歷史、文化和原居民的生活習慣,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愁。
“華僑建筑不能淪為單一景觀和商鋪。”李俏云說,為避免梧林傳統古村落過度商業化,當地打造“家國情”“醉閩南”“意南洋”等三大主線,保留一定數量的建筑展示“番客”們的家國情。
如今,朝東樓改造成僑史館,以展覽形式生動再現梧林華僑下南洋謀生、實業救國、支援抗戰、情系家園、熱心公益的僑史。順意樓改造為僑批館,展示130余件華僑信件、圖片等檔案資料。
當地圍繞文化體驗、特色餐飲、休閑娛樂、品質住宿等4個核心業態,嚴格篩選優質商家。2021年,梧林傳統村落中的14棟閩南傳統建筑、洋樓改造成集餐廳、客房、茶館、展覽等多元業態于一體的青普梧林行館,于當年6月正式開放。
“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近年來,梧林文化主題活動日漸火熱。梧林集市、梧林藝術節、閩南僑鄉年、娘惹文化季……當地常態化長效化組織閩僑特色文旅活動,深耕閩僑文旅IP。
如今,漫步梧林,游人如織,各類年輕業態蓬勃發展,古村落的煙火氣愈發興旺。有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梧林已累計吸引游客600萬人次。今年春節期間,梧林總客流量超35萬人次,同比增長46%。
“80后”蔡燦藝是土生土長的梧林人,以前在外經營羽毛球拍外貿生意。2020年春節回家探親時,他驚訝地發現梧林已經從灰撲撲的“空心村”變為燈火通明的文旅景區。
“我爺爺也曾漂洋過海,獨自在異鄉拼搏,寄錢回來改善全家生活?!辈虪N藝返村創業,開起一家“南洋咖啡鋪”。如今,小店每月營收超萬元,節假日和旺季月營業額更高。
閑暇時,蔡燦藝化身義務講解員,免費為客人們講述古厝洋樓背后的故事。他說:“我要將梧林人愛國愛鄉的情懷一代代傳遞下去、傳播出去?!薄?/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