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魏靜 □ 許金棟)在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上,一群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正用奮斗勾勒出嶄新的圖景。1998年出生于江蘇南通蘇錫通園區的何浩俊,便是這支“新農人”隊伍中熠熠生輝的一員。他以科技為筆、以熱忱為墨,在2000畝的廣袤田疇上,書寫著屬于新時代的農業傳奇。
根植血脈的農業基因,激活創業初心
何浩俊的童年,是在父親的養殖場里度過的。清晨跟著父親給魚塘里的水產投喂飼料,傍晚看著夕陽給田野鍍上金邊,土地的厚重與生機,早已化作他血脈里的精神原鄉。2021年大學畢業后,一檔聚焦青年農耕的綜藝《種地吧》,像一顆火種點燃了深埋心底的田園理想——當看到同齡人駕駛著農機在田野馳騁,他忽然意識到:“現代農業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這里有更廣闊的天地等著年輕人去開拓。”
2023年春,何浩俊毅然放棄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家鄉準備從事農業生產。面對親友“放著體面工作不做,偏要去當‘泥腿子’”的疑惑,他只是笑笑:“土地不會辜負有心人,我想試試用新技術種出不一樣的收成?!?/p>
科技賦能田間地頭,開拓規模農業新篇
走進何浩俊的農機倉庫,無人機、自動駕駛拖拉機、變量施肥機等設備一應俱全。這位“95后”新農人深諳“科技興農”的硬道理:他耗時3個月考取無人機操作證,操控著植保無人機在田間完成每小時60畝的播撒作業,效率比傳統人工提升20倍;駕駛著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實現厘米級精度的耕整地,讓“鐵?!闭嬲蔀檗r田里的“智能管家”。
2024年初,何浩俊與岳父攜手創立興儲農機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2000畝,正式開啟規?;N植之路。他們摒棄“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建立數字化農田管理系統:土壤墑情傳感器實時反饋水分數據,蟲情監測儀自動預警病蟲害,無人機定期巡檢作物長勢。在科學管護下,首批種植的小麥畝產突破1200斤,較周邊農戶提升15%。
公司的業務不止于種植。憑借專業的農機服務團隊,興儲農業與滁州光明牧業生態智慧牧場達成深度合作,為其9000畝牧草基地提供“從春耕的泥土翻耕到秋收的顆粒歸倉”全鏈條服務。每當看到自己的農機隊在連片田地里有序作業,何浩俊總會想起創業初期的誓言:“我們要做農業現代化的‘鋪路石’,讓更多農戶嘗到科技的甜頭?!?/p>
破局困境顯擔當,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
然而,創業之路從不是開滿鮮花的坦途。隨著種植規模擴大,何浩俊遭遇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共性難題: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田間勞作主力多為60-70歲的老人,農忙時節甚至出現“有錢雇不到人”的窘境。更棘手的是,高齡的臨時雇工難以納入工傷保險,何浩俊很是擔心臨時雇工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工作會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
面對“用工荒”與“保障難”的雙重挑戰,何浩俊開啟了破局探索:一方面引進無人植保機、智能收割機等設備,將田間作業的機械化率提升至85%,單季用工量較傳統種植減少60%。另一方面,針對農業臨時用工的特殊性,何浩俊絞盡腦汁探索建立企業內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千方百計為工人配備防暑降溫物資等方式,降低用工安全隱患。此外,何浩俊還打算加強與周邊村鎮的合作,通過提供穩定的工作機會和相對可觀的收入,吸引部分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就近就業,緩解用工難題。
最讓他振奮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新農人”群體的關注,何浩俊堅信,當技術與土地深度融合,當青春與鄉村同頻共振,這片希望的田野必將孕育出更豐碩的果實。從養殖少年到農機達人,從返鄉青年到創業先鋒,何浩俊的故事是一場青春與土地的雙向奔赴。他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農民,既能手握方向盤駕駛智能農機,也能在數據屏前調控田間生態;既能在土地上種出高產作物,也能在時代浪潮中播撒希望的種子。當越來越多像他這樣的新農人扎根田野,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徐徐鋪展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