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巴彥淖爾5月8日電 題:黃河“幾字彎”振興新答卷:從鹽堿地雞蛋到沙漠肉蓯蓉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黃河以雄渾的“幾字彎”勾勒出河套平原的輪廓,滔滔河水浸潤著這片沃土,也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生機。
近日,中新網記者探訪巴彥淖爾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的生動實踐。城郊村莊里,一枚枚金燦燦的雞蛋成為村民致富的“金蛋蛋”;沙漠腹地中,被譽為“人參果”的肉蓯蓉破土而出。曾經令人頭疼的“沙害”,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增收致富的“沙寶”,讓村民在家門口捧起了“金飯碗”,日子越過越紅火。
圖為沙腦包村標準化雞舍。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八萬羽蛋雞唱響“致富曲”
在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沙腦包村蛋雞養殖場,標準化雞舍里機器轟鳴,傳送帶將一枚枚金黃的雞蛋整齊碼入蛋托。
“以前村里鹽堿地多、人多地少,年輕人都往外跑。現在靠著養雞,不少人又回來了。”沙腦包村黨支部書記孫乃卓感慨道。
轉機始于2018年。沙腦包村探索出“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村民以土地、資金入股養殖場,企業引進自動喂料、溫控設備,擴大養殖規模。
如今,養殖場蛋雞數量從4.4萬羽增至8萬羽,日均銷售雞蛋超6000斤,銷往周邊城市的商超、農貿市場。“企業年賺500多萬元,村集體每年增收16萬元,大伙兒都嘗到了甜頭。”孫乃卓掰著指頭算賬。
村民王引娣一家更是“三份收入”落袋:50畝玉米通過訂單農業被高價收購,每畝多賺120元,農閑時到養殖場打工,半年掙4萬元,加上土地流轉費,一年純收入突破10萬元。“以前守著鹽堿地發愁,現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越過越好了。”王引娣笑得合不攏嘴。
沙腦包村的成功,讓烏拉山鎮找到了“城郊經濟”的密碼。如今,全鎮形成“種植+養殖+旅游”融合發展格局:東烏拉的葵花籽、沙腦包的“金頂黃”糖玉米成了搶手貨,大漠胡楊林生態游吸引八方游客,村民的錢包越來越鼓。
圖為工人在挖“沙漠人參”肉蓯蓉。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兩萬畝梭梭織就“綠金鏈”
與烏拉特前旗的田園風光不同,巴彥淖爾市西南部的磴口縣被426.9萬畝沙漠覆蓋。曾經,風沙肆虐讓當地人苦不堪言;如今,這里卻因一種植物“逆風翻盤”——被譽為“沙漠人參”的肉蓯蓉。
連日來,在磴口縣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工人們穿梭在梭梭林中,用鐵鍬刨開沙土,乳白的肉蓯蓉破土而出。
“肉蓯蓉寄生在梭梭根部,既能賣錢,又能固沙,一舉兩得。”公司董事長魏均介紹,目前基地種植梭梭2萬畝,今年預計采收肉蓯蓉5000畝,每畝收益2000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梭梭根系發達、耐旱抗風,在沙漠中扎下“綠色屏障”。據了解,磴口縣種植肉蓯蓉、甘草等中藥材14萬畝,紅棗、釀酒葡萄等經濟林1萬畝,發展優質牧草近50萬畝。曾經的“沙窩窩”,如今成了生態修復、農牧業、光伏、旅游融合發展的“聚寶盆”,沙產業產值突破10億元。
“以前風沙大,莊稼都種不活,現在梭梭綠了,肉蓯蓉賣錢了,游客越來越多。”當地牧民李建國放下牧羊鞭,在基地當起技術員,月收入超5000元。“守著沙漠也能過上好日子,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產業矩陣里的“振興密碼”
從沙腦包村的“小雞蛋”到磴口縣的“大沙漠”,巴彥淖爾的鄉村振興實踐,靠的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我們秉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發展理念,深入挖掘各地特色資源稟賦,致力于為每個村莊、每個鄉鎮量身定制契合自身發展的特色路徑,讓鄉村振興的步伐走得更穩更實。”烏拉特前旗旗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趙福平說。
下一步,磴口縣將繼續深耕“沙產業”,計劃擴大肉蓯蓉種植面積,延伸產業鏈,開發保健品、中藥材深加工產品;烏拉山鎮將進一步完善“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吸引更多游客體驗鄉村游。
黃河水長流,產業興正酣。在巴彥淖爾,越來越多的村莊正用智慧和汗水,把“沙害”變“沙金”,將“小產業”做成“大文章”,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旺、百姓富的鄉村振興之路。(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