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每個朝代的皇帝都非常害怕自己的政權被其他人所擊破,秦始皇也是非常的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能繼續繼承自己的大統,傳至千秋萬代。
以至于后面朝代的皇帝也是這么想的,明朝的朱元璋直接將開國功臣全部殺掉,七十歲的李長善被逼得自掛東南枝,即使是這樣朱元璋心里覺得還是不踏實。
宋朝皇帝趙匡胤在黃袍加身之后整日睡不著,非常害怕自己的手下打他個措手不及,于是就想出來杯酒釋兵權,可千算萬算,還是漏算一個人。
1. 被推薦當皇帝
趙匡胤,一位深藏不露的軍事天才,宋朝還未建立的時候,他就在后周的軍隊中嶄露頭角,作為先鋒大將,為后周立下赫赫戰功,受到了周世宗的重用。
此后的趙匡胤在軍中的風頭越來越盛,此時的周世宗病危,看到才7歲的周恭帝,周世宗并沒有選擇托孤大臣,而是直接交給了趙匡胤,這也成為了他的一個契機。
周恭帝繼位之后,年幼的他還沒有治理朝政的能力,此時的趙匡胤深知,要想保住自己和后周的統治,必須穩穩的把持住朝政,不得有一絲松懈。
正當開封城還沉浸在新年的氛圍中,一道緊急軍報打破了平靜,鎮、定二州傳來消息,北漢聯合契丹大軍南下,意圖進犯后周邊境,朝廷命趙匡胤統帥大軍北上御敵。
寒風凜冽,趙匡胤率領人馬來到了陳橋驛,看到天色已晚,就在此處安營扎寨休息整頓,趙匡胤飲酒數杯后,沉沉睡去,此時,軍營內外卻暗流涌動。
趙匡胤的親信趙普、趙光義等人聚集在一起,商議著驚天計劃,他們深知,主上年幼,難以掌控局勢,而趙匡胤手握重兵、威望日隆,此時正是改朝換代的絕佳時機。
于是,趙普走出營帳,向諸位將領大聲說道:“主上幼弱,未能親政,如今我等出生入死,為國立功,又有誰知曉,不如先擁立趙將軍為天子,然后再北征!”
眾將領本就對趙匡胤心悅誠服,聽聞此言,紛紛響應,趙光義立即派人將消息傳遍各營,一時間,整個軍營群情激昂。
第二天早上,趙匡胤從睡夢中醒來,他剛走出大帳,便見一群全副武裝的將領們手持兵器,齊聲高呼:“諸將無主,愿奉將軍為天子。”
還沒等趙匡胤開口說話,士兵們早已經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他的身上,隨后,眾將士便對其三跪九叩,高呼“萬歲,”趙匡胤“驚慌失措”,連忙推辭。
但將領們哪里肯依,執意要他稱帝,趙匡胤在三推托之下,當上了這個皇帝,隨后便下令:回開封途中,不得欺凌后周皇室、公卿大臣,不得搶劫百姓財物,違令者斬!
2. 巧計收兵權
趙匡胤登基稱帝之后,開始擔憂起自己的政治統治,擔心自己手下的兵力既然可以助力自己登基稱皇帝,也可以將自己從皇位上面拉下來。
于是,趙匡胤就想收回他們手底下的兵權,這天,夜涼如水,趙匡胤在宮中設宴,喊來石守信、高懷德等將領,這些人曾與他并肩作戰,在陳橋驛擁立他為帝。
他們是大宋江山的開國功臣,更是手握重兵的實權人物,酒過三巡,眾人正談笑風生時,趙匡胤突然放下酒杯,重重地嘆了口氣。
神色凝重地說道:“若不是諸位兄弟相助,朕今日也坐不上這皇位,但做天子實在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來得自在,朕這幾個月來,從未睡過一個安穩覺啊!”
石守信等人聽聞,連忙起身問道:陛下何出此言吶,趙匡胤緩緩起身,踱步到窗前,望著漆黑的夜空,語氣低沉:“皇位誰不覬覦呢。”
“即便諸位對自己忠心耿耿,若是你們的部下圖謀不軌,想要將這黃袍披在自己身上,那時候,諸位將會作何感想,”這番話如驚雷般在眾人耳邊炸響,石守信等人臉色瞬間變得慘白。
他們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惶恐不已,額頭冷汗直冒,齊聲哭道:“臣等愚鈍,從未想過這些,還請陛下指條生路!”趙匡胤見狀,連忙上前扶起眾人。
語氣變得溫和:“人生如白駒過隙,追求富貴不過是想多積攢些錢財,享受安樂,蔭庇子孫,朕替諸位打算,不如交出兵權,到地方做個閑官,購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留下永久的家業。”
到了第二天,他們紛紛上書,以身體抱恙為由交出兵權,趙匡胤欣然答應,為了與他們保持聯系,還跟他們結成了兒女親家,這一場沒有血腥殺戮,堪稱中國政治智慧的典范。
3. 其弟的野心
趙匡胤從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看似非常的順利,殊不知,這順利的背后還有一人對皇位虎視眈眈,那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
早在趙匡胤南征北戰之時,趙光義便展現出過人的政治手腕,陳橋驛黃袍加身的戲碼里,他與趙普精心策劃,推兄長登上皇位,看似是為家族謀榮光,實則在暗中布局。
大宋初立,他以開封府尹之職廣結朝中大臣,培植親信勢力,街巷間流傳著他暗中豢養死士的傳聞,酒樓茶肆里常能見到形跡可疑的江湖人士出入晉王府。
趙匡胤在位期間,曾有遷都洛陽的打算,意圖擺脫趙光義在開封經營多年的勢力網,然而,趙光義以“在德不在險”的冠冕之詞,聯合朝中大臣極力反對,最終迫使兄長放棄計劃。
此事后,趙匡胤望著這位胞弟離去的背影,眼中滿是憂慮,趙匡胤離世當夜,本應遵循“父死子繼”的傳統,可趙光義卻拿出所謂的“金匱之盟”。
宣稱杜太后臨終前要求趙匡胤傳位于弟,以確保后周幼主失國的悲劇不再重演,但這份盟約此前從未公開,真假難辨,更令人起疑的是,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
一個在北伐途中被逼自殺,一個在年僅二十歲時暴斃,死因成謎,登上皇位的趙光義急于證明自己,不顧群臣反對,執意北伐,卻在高粱河之戰中大敗,乘驢車倉皇而逃。
這場軍事失利不僅暴露了他軍事才能的短板,更讓朝堂上下窺見其急于超越兄長功績的迫切野心,隨著他逐步清除朝中異己,將權力牢牢攥在手中。
那個曾經輔佐兄長的晉王,早已蛻變為野心勃勃的帝王,而籠罩在他身上的層層迷霧,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引人遐想的權力謎題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