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4日,特朗普稱,對所有進入美國、在外國制作的電影征收100%關稅。因為其他國家正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吸引美國電影制作人和工作室離開美國”。好萊塢因此“遭受重創”,美國電影業“正在迅速衰亡”,這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
當“關稅大棒”砸向電影,好萊塢也懵圈了……這到底是愛還是恨?
“演員”特朗普
大家都知道,特朗普在當上美國總統以前是個商業大亨。不過,你們恐怕不知道,他對于表演那也是真愛。專注跑龍套20年,出演的作品竟然高達43部。
只不過,他的戲路都比較窄,演的角色除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就是億萬富翁、超級大富翁……而且,基本只會本色演出,在劇中都演自己,角色的名字都是Donald Trump!
特朗普的第一次“觸電”是在1984年,他出現在電視劇《杰斐遜一家》中。而他第一次“觸影”則是在 1989 年的浪漫奇幻喜劇《做鬼也風流》中,他在片中扮演他自己。雖然戲份不多,但他的出現為這部影片增添了一點話題。
不過,第一次踏足好萊塢,他就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因為在片中生硬的表演,他被評為當年“金酸梅獎”最差男配角。
不知道,當初他是不是也帶資進組。盡管成績不佳,但他對于表演藝術依舊熱情高漲。此后陸續出現在《小鬼當家2》、《小淘氣》、《超級名模》等眾多影視作品之中。
2004年,由他自己成立的制作公司制作拍攝的職場真人秀《學徒》開播,在美國獲得巨大成功。他親自擔任節目主持人,“you're fired”(你被開除了)的“金句”也正是出自本片。
該真人秀總共15季,總期數達192期。這也為特朗普從政,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但該說不說,越看如今的美國政府越覺得就像一場政治真人秀。
“恩怨”好萊塢
特朗普對于影視的熱愛毋庸置疑,但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觸影”就被扔了“雞蛋”,他與好萊塢的關系卻總是時冷時熱,就算身為美利堅的“大統領”,在好萊塢的人緣也是差點意思。
從特朗普上任伊始,各大頒獎典禮就成為了“吐槽大會”。在2017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主持人吉米?坎摩爾頻繁調侃時任總統特朗普愚蠢又缺乏修養。2018年,在托尼獎現場,羅伯特?德尼羅直接對特朗普噴起臟話……
有數據顯示,在特朗普首個任期內,好萊塢知名人士政治話題表態量,較前幾屆總統時期高出了78%。
當然,“吃虧”絕不是特朗普的個性。他將好萊塢稱為“種族主義者”,并指責好萊塢制作“煽動暴力和分裂的內容”,“極大傷害了國家”。
不過,一場疫情、一把大火(洛杉磯山火),卻讓特朗普的人氣得以反轉。
年初的金球獎本應是明星集體發聲的地方,但這一次,幾乎沒有人發表評論,《紐約時報》的評論是“好萊塢在文化戰爭中舉起了白旗”。
“拯救”好萊塢
其實,“整頓好萊塢”絕不是特朗普一時興起。
去年,剛剛競選獲勝還未上任,他就任命了梅爾·吉布森、喬恩·沃伊特和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為好萊塢“特使”,目的就是幫助好萊塢恢復“失去的海外業務”,并希望通過這一舉措讓好萊塢比以往更加“強大”。
盡管已經被打過“預防針”,但好萊塢還是對這次的關稅政策有些“懵圈”。消息一出,美國主流媒體公司股價隨即下跌,Netflix、迪士尼、派拉蒙跌幅均超2%。
乍看之下,這一政策是對好萊塢的“援軍”:打擊外包生產、回流資本投資。但資本市場顯然不買賬。
因為現代影視工業早已是跨國協作、全球分工的產物——一部迪士尼動畫,腳本來自加州,動畫外包菲律賓,配樂錄制在維也納,后期剪輯由印度工作室完成。在這種高度交織的全球鏈條中,“境外制作”幾乎無所不在。
最新消息是,白宮稱尚未就電影關稅做出最終決定。既然白宮自己都清楚,這樣的關稅政策根本無法落地,那他真正的意圖又是什么呢?
有分析認為,這更像是特朗普為2026年中期選舉打的“文化牌”。在移民、科技、貿易議題已成老調重彈的當下,“文化關稅”可能是特朗普打造“美國優先2.0”的新樣板。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