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申
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大唐表面看著還是一片繁榮,實際上已經麻煩不斷了。長安城里依舊熱熱鬧鬧,到處歌舞升平,可暗地里各種問題在悄悄冒頭。
楊貴妃那叫一個美,就跟盛開的牡丹似的,她一笑一鬧,整個大明宮的人都被迷得神魂顛倒。但沒想到,她這傾國傾城的美貌,后來好像成了大唐盛世要走下坡路的信號。她家里人靠著她受寵,在朝廷里權力大得很,生活奢侈得不像話,金銀財寶堆得跟小山似的??衫习傩漳兀怀林氐馁x稅壓得喘不過氣,日子苦得沒法說。大街小巷里,到處都能聽到老百姓偷偷抱怨,眼里全是無奈和氣憤。唐玄宗一門心思都在楊貴妃身上,早把老百姓的死活拋到腦后了。以前他眼神多銳利呀,現在變得沒精打采,整天懶洋洋的,好像被盛世的繁華沖昏了頭腦,一點警惕心都沒了。
朝廷上,李林甫和楊國忠這倆大奸臣狼狽為奸,把持著朝政,還使勁排擠那些正直的大臣。好多忠誠又有本事的人,受不了他們的氣,要么被趕到外地,要么就自己辭官回家。楊國忠和安祿山為了爭權,矛盾越來越大,就像一根拉得緊緊的弦,隨時可能斷掉。安祿山是個胡人將領,表面上對楊國忠客客氣氣,心里頭卻又恨又想造反。他長得胖,走路都費勁,可那小眼睛滴溜溜轉,一看就狡猾得很。他知道自己手里有兵權,這可是個厲害的依仗,再加上唐玄宗越來越糊涂,他覺得機會來了。
公元755年冬天,天兒冷得要命,范陽城的天空陰沉沉的,就像要塌下來。安祿山站在城樓上,望著遠處,臉上露出壞笑,胖臉上的肉跟著抖,顯得又兇又丑。然后他大手一揮,身后十五萬士兵像潮水一樣沖出去,馬蹄聲震得地都顫。叛軍南下的消息傳到長安時,唐玄宗正和楊貴妃美滋滋地賞梅花呢。一聽這消息,唐玄宗臉“唰”地一下就白了,手里的酒杯“啪嗒”掉地上摔碎了,那聲音就像在預告盛世要完。
洛陽和長安很快被叛軍占了,以前的繁華一下子沒了,就像一場美夢突然醒了。唐玄宗沒辦法,只能帶著楊貴妃趕緊逃命,一路上又累又慌,以前當皇帝的威風早就沒影了。這時候的唐玄宗,一臉疲憊和害怕,眼睛里全是血絲,狼狽得不行。楊貴妃呢,以前那么漂亮,現在也沒了精氣神,眼里滿是淚水,卻不敢哭出聲。最后,到了馬嵬坡,楊貴妃被逼著上吊自殺。她這一死,就好像一朵漂亮的牡丹花謝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也跟著結束。
這場仗打了整整八年,國家被打得亂七八糟,老百姓到處逃難,日子苦不堪言。地里長滿野草,村子都變成廢墟,以前熱鬧的地方,現在只剩破墻爛瓦,冷冷清清。唐朝軍隊和叛軍打了無數次,每次都死好多人,鮮血把大地都染紅了。雖然有時候能收復失地,可那都是用無數生命換來的。一直到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這場大亂才總算結束。但這場叛亂給唐朝帶來的傷害太大了,就像一道很深的口子,怎么都好不了。
打完仗后,唐朝人口少了很多,國家也沒以前厲害。北方經濟被破壞得不成樣子,以前的大糧倉都變成荒地。可南方經濟卻慢慢發展起來,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往南移。安史之亂剩下的那些人,在北方各自占塊地,擁兵自重,不聽朝廷的話,中央的權力就像個空架子,沒啥用了。大唐盛世徹底沒了,換來的是國家到處都是麻煩,整天提心吊膽的日子。
安史之亂不光改變了唐朝的命運,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也很大。政治上,太監開始干涉朝政,地方上藩鎮割據,朝廷說話沒人聽;經濟上,農業和商業都被折騰得不行,社會經濟差點崩潰;文化上,以前的繁榮沒了,詩人作家寫的東西都變得很悲傷;民族關系上,唐朝管不住周圍少數民族,矛盾越來越大。
這場叛亂就像一場噩夢,把好多人從盛世的美夢里嚇醒。唐玄宗到了晚年,又孤獨又后悔,整天眼神呆呆的,好像一直在想以前唐朝多厲害。楊貴妃的模樣,也隨著這場叛亂消失在歷史里,只給后人留下很多感嘆。安史之亂可不只是一場叛亂,它就像是一個時代結束的悲傷曲子,盛世再也回不來了。
安史之亂這么大的事兒,老是和楊貴妃連在一起。她長得漂亮,命運又不好,在歷史里到底扮演啥角色,后人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說她是這場叛亂的幕后黑手,也有人覺得她就是個可憐的犧牲品。這個問題就像一團霧,讓人看不清咋回事。
從表面看,楊貴妃好像和安史之亂沒啥直接關系。她又沒參與造反計劃,也不在朝廷發號施令。她就是唐玄宗特別寵愛的妃子,天天在宮里唱唱歌、寫寫詩詞,好像對外面事兒沒啥影響。她笑起來讓人心里暖乎乎,眼睛水汪汪的很好看。但就因為她長得漂亮又受寵,結果大家都怪她。在馬嵬驛,她沒辦法只能上吊死了。她這一死,更像是為了政治被犧牲的,不是她自己愿意的。她流的眼淚被風吹走,就好像在訴說心里的委屈和無奈。
不過,楊貴妃的存在也有點影響。唐玄宗太喜歡她,天天和她在一起,慢慢就不管國家大事。為讓楊貴妃高興,唐玄宗花好多錢,專門讓人從大老遠快馬加鞭送荔枝,就為讓她吃到新鮮的。這不僅浪費國家錢財,還讓老百姓更生氣。老百姓看著那些跑得飛快送荔枝的馬,心里又氣又沒辦法。楊貴妃家人也因為她在朝廷權力大,特別是她堂哥楊國忠,靠著她把持朝政,把和他不對付的人都趕走。楊國忠和安祿山矛盾越來越大,最后成叛亂爆發的導火索。安祿山本來就野心勃勃,表面對楊國忠好,其實早想造反,眼睛里透著壞主意,一直在等造反的好機會。
安史之亂爆發,是好多原因湊一塊造成的。唐玄宗老了變糊涂,朝廷腐敗,邊疆政策也不對,這些都給叛亂埋下隱患。但以前大家都說楊貴妃是“紅顏禍水”,覺得是她的漂亮和受寵讓國家衰敗。這說法太簡單,沒看到事情的復雜原因。楊貴妃說到底就是個女人,她的命運被當時的時代和權力擺弄,自己根本沒辦法。
歷史上對楊貴妃評價一直不一樣。有人覺得她間接推動安史之亂,讓唐朝更快衰落;也有人覺得她就是這場動亂的可憐犧牲品,她的漂亮和受寵反而成了束縛她的枷鎖。不管咋說,她的命運和這場叛亂緊緊連在一起。她的死,不光是她個人的悲劇,也象征著一個時代結束。她的模樣在歷史里慢慢模糊,可她的故事,一直留在后人的記憶里。
不管人們怎么看楊貴妃,安史之亂這場大災難,確實讓唐朝從根子上發生了變化。
以前唐朝實行均田制,就是把土地平均分給老百姓種,大家有地種就能吃飽飯,國家也能收上稅,日子過得挺穩當。可后來,有錢有勢的人開始搶老百姓的地,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均田制就這么被破壞了。沒了地,老百姓生活沒了保障,心里頭都憋著氣。而且,唐朝的兵制是府兵制,兵平時種地,打仗的時候就上戰場。均田制一亂,府兵們也沒心思打仗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就被大大削弱。
再看軍事格局,唐朝為了守邊疆,給了節度使很大的權力。這些節度使不光能管軍隊,還能管當地的老百姓和財政。時間一長,他們手里的權力越來越大,邊疆的兵力也比內地多很多,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安祿山就是節度使,他手里有那么多兵,心里的野心就越來越大,覺得自己能跟朝廷叫板了。
還有,唐玄宗到了后期,越來越不愛管事,整天就知道跟楊貴妃玩樂。朝廷里的大臣們也都跟著腐敗起來,只知道給自己撈好處,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這樣一來,社會矛盾越來越大,老百姓對朝廷是又氣又恨。安祿山就趁著這個機會,打著“討伐楊國忠”的旗號造反了,實際上就是想自己當皇帝。
安史之亂結束后,唐朝雖然沒徹底垮掉,但再也回不到以前的輝煌了。那些節度使們還是擁兵自重,朝廷根本管不了他們。唐朝的皇帝想了好多辦法,都沒辦法把權力收回來。而且,因為打仗死了太多人,勞動力少了,土地也沒人種,經濟發展不起來。再加上藩鎮割據,各個地方自己管自己,稅收也收不上來,國家越來越窮。
文化方面也大不如前。以前唐朝那可是文化繁榮,詩啊、畫啊、音樂啊,到處都透著一股自信和大氣。安史之亂后,大家都生活在戰亂和不安里,哪還有心思搞那些高雅的文化活動。詩人們寫的詩,也從以前歌頌盛世變成了感嘆國家的破敗和老百姓的苦難。
在民族關系上,唐朝以前強大的時候,周圍的少數民族都聽話。安史之亂后,唐朝沒那么厲害了,對少數民族的控制也弱了。少數民族一看唐朝不行了,就開始不聽話,有的還趁機搶唐朝的地盤,民族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
總的來說,安史之亂就像一道分水嶺,把唐朝的歷史分成了兩段。前面是盛世,后面就是不斷衰落。楊貴妃在這場大變故里,不管她愿不愿意,都被卷了進去,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她的故事,和安史之亂一起,讓后人不停地思考,一個國家怎么就從強盛變得衰敗了,漂亮的女人在歷史里到底該擔多大的責任呢?這些問題到現在都還讓人琢磨不透。
你覺得唐朝從盛世走向衰落,是楊貴妃的錯嗎?還是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