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蓋亞探測器揭示了一個顛覆認知的宇宙奇觀:名為“奧菲昂”的巨型恒星家族正以違反常規的方式分崩離析。
恒星家族的常規演變
銀河系中的恒星多以家族形式誕生。這些誕生于同一時空區域的恒星,通常會保持數百萬年的緊密關聯。小型家族可能最終離散,但大型星群往往保持運動軌跡的相似性,形成持續漫游銀河的恒星流。
借助蓋亞太空天文臺的數據,科學家已識別出眾多此類恒星家族。該探測器不僅描繪了維持數十億年聯系的恒星長鏈,繪制了塑造早期銀河的古老恒星流,更為銀河系繪制了恒星“全家福”。通過研究這些星群,科學家得以追溯銀河系的演化歷程。
奧菲昂:轉瞬即逝的異常星群
最新發現的奧菲昂星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特性——這個包含逾千顆新生恒星的大家族,正以超常規速度進行無序解體。
“這個星群的成員即將以完全無序的方式在銀河系四散,這與大型恒星家族的預期行為大相徑庭,”論文第一作者、美國西華盛頓大學迪倫·胡森解釋道,“更驚人的是,其解體速度比常規預測快數個量級,這在已知恒星家族中絕無僅有。”
蓋亞數據開啟新視界
研究團隊開發名為“蓋亞網絡”的新型模型,對蓋亞第三次數據發布的數億條恒星光譜進行深度分析。通過篩選2000萬年以下的年輕恒星,最終鎖定了這個異常星群。
歐空局蓋亞項目科學家約翰內斯·薩爾曼強調:“得益于蓋亞無與倫比的光譜數據規模與質量,我們首次實現了對年輕恒星的批量參數測定。這種群體觀測能力是蓋亞開創性的突破。”
該項目開放數據政策也催生了跨學科合作創新。奧菲昂發現團隊中的計算機專業學生,正是利用蓋亞數據開發了新型算法,為銀河系恒星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異常行為的可能成因
關于奧菲昂的異常解體,科學家提出多種假說:該星群距地球約650光年,毗鄰多個年輕恒星聚集區,可能長期受到鄰近星群的引力擾動;該區域歷史超新星爆發的沖擊波可能加速了恒星離散進程。
“這種現象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恒星家族的認知,”美國北佛羅里達大學合作研究者瑪麗娜·康克爾表示,“傳統基于運動軌跡相似性的識別方法會遺漏此類異常星群。正是蓋亞的海量高質量數據與新型分析模型,讓我們發現了這塊關鍵的拼圖。”
蓋亞觀測收官科學探索啟新篇
在持續十余年的巡天觀測后,蓋亞于2024年3月正式結束任務。雖然探測器停止運作,但科學發現的新紀元剛剛開啟。預計2026年底發布的第四次數據,以及不早于2030年的最終遺產數據,將繼續推動天文學的革命性突破。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論文標題為《蓋亞網絡:實現全演化階段恒星光譜參數的穩健測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