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遐
繡娘正在制作雀金繡。 許 遐供圖
出身刺繡世家的王麗敏,雖自幼在繡架下耳濡目染成長,但她與刺繡的緣分,緣于2000年一個特別的契機。
彼時23歲的她,經營著一家設計公司。那是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關鍵時期,洛陽市政府廣尋人才開發文創產品。王麗敏憑借新穎獨特的設計方案,獲得制作金箔畫的機會。初次接觸金箔畫,其精妙絕倫的工藝如磁石般吸引著她,而這份癡迷,被身為雀金繡傳承人的爺爺看在眼里,一句“既然有這樣的機會,我就教你做雀金繡吧”,看似隨意的話語,卻成為她與雀金繡命運交織的起點。
提起雀金繡,許多人腦海中會立刻浮現《紅樓夢》里的場景:病中晴雯強撐著為賈寶玉縫補雀金裘。曹雪芹筆下“金翠輝煌,碧彩閃爍”的描繪,生動展現了雀金繡罕見的富麗效果。作為一種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傳統織繡工藝,雀金繡以珍貴的孔雀羽翎和黃金縷絲為主要線材,綜合運用編織、雕塑、緙金等繁復技法,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匠心,具有材料珍稀、工藝嚴苛、繡品華美的特點。古都洛陽孕育了雀金繡,自宋代起,雀金繡便成為皇家與佛寺專用的貢品,堪稱刺繡藝術中的瑰寶。
然而,由于制作工序繁雜、技藝要求苛刻,清末雀金繡便開始衰落。之后的傳承也是困境重重——原材料來源稀缺,技藝要融合多種工序和10余種針法,需兼具高超技法與藝術審美,學習周期長、難度高,即便是很簡單的繡作,也要幾個月才能完成。
自踏上雀金繡的學習之路,王麗敏便全身心投入。從最基礎的針法練起,她對每一個動作、每一次運針都反復鉆研、力求完美。為掌握獨特的金絲處理工藝,她常常整日泡在工作坊,不斷嘗試各種手法技巧。難關接踵而至,又一個個被攻克,她卻笑稱自己如同游戲于“升級打怪”的過程中,深深愛上了這門技藝。
位于洛陽炎黃路1號的雀金繡研究院,青磚黛瓦掩映在婆娑樹影中,時光在這里放慢了腳步。在這座靜謐而專注的院落里,仿佛只聽得到繡架前飛針走線的窸窣聲響。經過20多年的潛心鉆研實踐,王麗敏不僅完整復原了雀金繡和皇家御繡的古代工藝,更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她融合染、織、繡、繪、緙、嵌等多種技藝,將傳統雀金繡與現代設計理念巧妙結合,讓古老工藝煥發新生。
過去皇家的專屬用品現如今走進了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正在展出王麗敏的“梵羽御璗——雀金繡文化藝術展”,精妙絕倫的作品展現了雀金繡的發展脈絡和文化內涵。觀賞性織繡一直是針分翰墨線奪丹青的珍品,比肩文人書畫,王麗敏歷時八年創作的《蓬萊仙境圖》原稿為清代畫家創作的絹本設色畫,變成雀金繡作品后不僅表現出原作氣吞山河的宏偉,而且通過配色使之更為深沉典雅。還有一些作品,觀眾觀賞后驚嘆于其中撲面而來的現代氣息。王麗敏說:“我們除了在刺繡架前嚴謹創作,其他時間做事都不那么一本正經。”團隊熱衷于各種充滿奇思妙想的嘗試,為傳統刺繡注入靈感。工作坊里,曾有繡娘因操作失誤藏起“敗筆”,卻意外打破了固有的創作模式,在不完美中收獲驚喜。通過嘗試將不同材質與金絲搭配,她創作出一系列風格獨特、極具藝術價值的作品。2024年,王麗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這位說話略帶靦腆羞赧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河洛工匠,并不想簡單地重復自己。雖然她的作品供不應求,但她開始控制訂單數量,只為全身心投入寶寧寺水陸圖的雀金繡作品創作。這套明代宮廷畫師繪制的以佛道儒等宗教人物、神話傳說及世俗生活場景為內容的大型絹本重彩繪畫作品,現存于山西博物院,是國內唯一完整的水陸畫,堪稱研究明代社會風俗的美術史寶庫。共計136幅圖的浩大工程,讓她選擇在有限的生命里,排除一切干擾,做一場畢生的作業。
她堅信,待水陸圖完成之日,便是雀金繡蓬勃發展之時。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7日 20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