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人,他早年郁郁不得志,直到人生過半才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標”;他生前籍籍無名,身后卻擁躉眾多,甚至以近千萬字的思想論述,啟迪、滋養了無數湖湘子弟,他就是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世人稱他——“船山先生”。
5月12日,紀錄片《船山先生》即將登陸湖南衛視、芒果TV,帶觀眾一覽這位傳奇之士熱血、跌宕卻又不為人知的一生。
《中國》原班人馬打造,追根溯源展“船山覺醒”
《船山先生》以情景再現與史料考據相結合的方式,用四集體量回溯這位“天地大儒”從“王夫之”到“王船山”的傳奇人生,是首部完整呈現其跌宕人生,并系統梳理船山思想對中國近現代史影響的紀錄片。當人們還常常為“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書”的盛況而感慨之時,節目團隊已溯游而上,追問眾多湖南人躋身中國近代史舞臺中央的根源,一探300多年前的這位“啟蒙先驅”。
為求史料精準、思辨有力,制作團隊特邀請一眾“船山學”專家學者擔任學術顧問,集結紀錄片《中國》的原班制作人馬,再度突破傳統歷史人物題材框架,以電影級的情景再現,還原王夫之的“覺醒年代”:從青年時衡陽舉兵抗清的慷慨熱血,到湘西草堂著書立說的孤寂背影;從拒絕剃發、自稱為“明遺民”,到晚年“六經責我開生面”、堅持對思想文化和儒家道統的營救……一炬孤燈,便照破三百年思想長夜,以實學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成為湖湘文化的靈魂,滋養了一眾近代風云人物,推動中國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
“中國美學”再升級,塑造跨時空的思想對話
“詩一般的解說詞,畫一般的影像呈現”,節目延續“中國美學”,又在此前“虛實相生相映”的基礎之上,實現了戲劇舞臺假定性與象征性手法的升級,最終造就了獨屬于《船山先生》的熾烈美感。遍布各集的名場面,詩意如“月下劍舞”“湘南講學”,沉郁如“思潮浪涌”,創想如“劇終謝幕,思想沿襲碰撞……”將這位思想家、哲學家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歷史可思可感、可嘆可悟!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杰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