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晉祠博物館內斷流30余年的難老泉復流成為旅游熱點,拍照打卡、取水品嘗的游客絡繹不絕。從太原市晉源區獲悉,今年將持續加強晉祠泉域地下水保護,啟動實施晉祠泉域生態治理系列配套工程,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確保晉祠泉實現穩定復流。
圍繞“一泓清水入黃河”目標要求,該區將強化“一泉一河一湖”生態治理,持續鞏固水生態治理成效。實施晉祠泉復流配套水利工程、晉祠灌區修復工程,對晉祠泉原有南北干渠16.6公里、支渠 85 公里進行修繕,實施晉祠泉域生態治理工程,對蒙山以南至清徐縣交界區域內的開化溝、明仙溝、馬坊溝、柳子溝、青陽溝、蠶石溝、黃樓溝、南峪溝、洞兒溝等9條溝道進行生態治理,構建晉祠泉近程補水體系,綜合實施地下水關井壓采、煤礦限采等措施,推動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完工達效。積極推進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申報工作,強化民生水利保障,優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保護恢復晉祠水稻種植、推廣晉祠虹鱒魚等水產養殖,推動晉祠泉域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再現“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景象,助力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同時,堅持治污、調水、清淤、增濕、綠岸“五策”并舉,持續推進晉陽湖水系連通工程,有序實施雨污分流混接改造二期三期工程。推動龐家寨等8個沿汾村莊雨污分流改造,鞏固農村污水治理成果。持續加強入河排污口和雨水泵站管控,確保入汾水體水質穩定達標。深化“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強化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凝聚法治力量守護碧水長清。完成區鎮(街)兩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批復,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分段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蓋,縱深推進林田長制,持續開展全域山體生態治理,高標準完成2.69公頃生態修復任務,涵養晉祠泉域地下水資源。
“涌在地表,功在地下”。據了解,近年來晉源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關停煤礦企業,搬遷部分高耗水企業,大力推廣工業節水設備應用,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水源置換工程全覆蓋,推進地下水關井壓采,修訂出臺晉祠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持續開展西山植被恢復和地質災害治理,加大汾河向晉祠泉域的補水力度,采取多種手段修復水生態,使晉祠泉域地下水位連年回升。2023年5月,晉祠泉首次出流,晉祠附近農田里多處泉眼重新開始涌流,僅2024年就上升2.3米。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晉源區完成西山生態修復工程高標準管護8.59萬畝天然林,完成22萬㎡蒙山區域生態治理。新增綠地和“口袋公園”9處。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下降4.7%,優良天數升至243天。更新改造雨污混接點92個,入汾水質持續改善。晉陽湖與風峪河實現連通,河湖連通小水網初步成型。姚村灌溉水源置換工程全面完成,全區農業灌溉水源基本實現集中供水。
截至目前,晉祠泉監測水位高于泉口出露高程1.27米,創復流以來新高,并被水利部評為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治理和重點泉域保護的典范。
據統計,在晉祠泉重要補水區域太原西山一線,太原市先后關停200多座煤礦、2000多家高耗水企業,抬升汾河二庫水位,加大對泉域入滲補給量,大規模開展荒山綠化生態修復,把一座座森林水庫建在晉泉水脈之上。地下水開采量由最高時期的4.51億立方米減少到2023年的1.978億立方米,地下水在太原總供水量中的比例從83.5%下降到25.8%。(楊潤德 崔莉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