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域的董三自。
看到有人提問:
為何歷史上那么多開悟的人,都留下了智慧的文字,但幫助到的人卻很少呢?
這正和我想探討的話題相關:
知識和智慧,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
三自之前講醍醐灌頂這個詞時,說到
——其實知識和智慧的關系,非常詭異。
為何會這么說?
從知識和智慧的字義來看
古人常用“知”指代“智”,這代表它們有一定關聯;
但實際,二者又有著顯著的區別。
從“知”到“智”,多了“日”字旁;
日,不僅代表時間,也意味著光明;
也就是說,知識要變成智慧,不但要經歷時間的積淀,更重要的是要用光明去映照;
識,言字旁,意味著它與語言相關;
而慧,是心字底,需要用“心”去領悟。
結合起來,就是要激發內在的光明,即心光,與知識相映照,這時智慧才可能生發。
可見,知識,只是粗淺的表象,以語言為表達工具;
而智慧,是知識的升華,嘴再會說也沒用,因它與“心”有關,只能以心傳心。
從知識和智慧的層次來看
開悟者,得到的是人類最高層次的智慧,即對世界底層邏輯的洞察。
但智慧一旦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只能被稱為知識;
因為智慧者,領悟的是“道”,也就是被老子稱為“玄之又玄”的東西。
大道無形,無形也可以是任何形!所以你要怎樣去描述?!
萬物都是它衍生出來的,萬物都包含著它,但萬物又并不等同它。
因此看書時,我們學到的,只能是知識,頂多可稱作智慧的碎片!
所以莊子講了輪扁斫輪的故事,目的就是為了提醒我們:
文字的精華部分,即智慧,它無法用文字表達。
這就是為何禪宗不立文字,為何釋迦牟尼要拈花微笑;
這也是為何看書僅僅是用眼看、用腦子看,即便記住全部內容,也并不能得到智慧的原因。
知識和智慧,看似一回事,實際根本不在一個層面。
這是不是很詭異?
從知識和智慧的轉化來看
最詭異的部分來了。
知識究竟要如何才能轉化為智慧?
是積累盡可能多的知識嗎?
如果原理是這樣,博士、教授們應該最先開悟。
但事實卻完全不是這樣。
歷史上有個別開悟者,甚至根本不識字!
可見智慧與知識間,并無絕對、必然的聯系。
儒家講“格物致知”,一物一知,是需要格盡天下萬物嗎?
世間事物無窮無盡,如果真需這樣,世上不可能有一人開悟!
其實老子早就為我們指出了明路: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
追求學問的人,巴不得知識越來越多;
追求大道的人,卻需要不斷放下知見。
開悟者,從道家的角度看就是得道者。
所以這句話最直白的理解就是:
學習知識需要做加法,想得到智慧則須做減法。
這是不是很反常識?
壞消息是:智慧無法直接通過學習而獲得;
莫怕,還有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智慧,本就在每個人“心”中,人人天然具備!
不過,相信這句話本身,就需要很大的智慧。
很多智者都告訴我們,不論智人愚人,與生俱來,本就智慧具足,只是受到不同程度的障礙;
這對心中遮蔽很深的人來說,非常難以理解。
事實上,世間相信自己本有智慧的人,最終一定能夠得到智慧!
只可惜,大多數的人,以為智慧是極少數人才可能得到的,需要從外部去尋找,從根本上與智慧絕緣!
這叫南轅北轍,緣木求魚,連基本的方向都不對,又怎么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呢?
三自觀點:
知識在外,可以習得;智慧在內,只能自悟。
這就是開悟者的書,只能給我們啟示,卻無法幫助我們直接得到智慧的原因。
人的前半生,需要不斷學習知識,構建起自己的認知體系,以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具體問題。
但到了一定階段,如果想領悟人生的終極智慧,則需要主動放空自己,拆掉頭腦中知識構筑的城墻、堡壘,這樣才能讓內在的智慧得以顯現。
更多精彩見個人主頁。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長,貫穿一生。
我們的成長目標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域的董三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