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4日,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接受媒體采訪時突然情緒失控,面對記者普通提問竟暴跳如雷,將矛頭直指在場的《華爾街日報》記者。
這位總統不僅痛斥該報是"爛報紙",更直接扣上"中國代理人"的帽子,稱與之交流純屬"浪費時間"。令人驚訝的是,被攻擊的恰是保守派陣營中曾對他相對友好的媒體。
特朗普為何對昔日盟友翻臉無情?這場媒體爆發是沖動使然還是精心算計?
總統怒火何來
那一刻,空軍一號機艙內的氣氛仿佛凝固。剛剛還笑容滿面的特朗普,眼神突然陰沉如墨,僅僅因為《華爾街日報》記者提問了關于美俄領導人會談的內容。
轉瞬間,這位年近八旬的總統像是被踩了尾巴的貓,暴跳如雷地指著記者,聲音拔高了八度:"你們這些人對我太壞了,《華爾街日報》已經徹底墮落了!"
再爆沖突!特朗普拒答《華爾街日報》記者提問,稱該媒體為“爛報紙” 2025-05-05 11:49·環球網
在場的所有記者都面面相覷,因為提問本身并無挑釁性,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外交詢問。然而特朗普似乎早已憋了一肚子火,此刻如同火山噴發,一發不可收拾:"我們不想和你們浪費時間,這家報紙圍著中國轉,是中國的代理人!"
最令人瞠目的是,這番指責不是沖著CNN或MSNBC這些向來與他水火不容的左翼媒體,而是對準了《華爾街日報》——一家被認為保守派立場,相對"親特朗普"的主流媒體。
現場氣氛瞬間凝固如冰。簡單的采訪活動轉眼變成了一場單方面的言語轟炸。
再爆沖突!特朗普拒答《華爾街日報》記者提問,稱該媒體為“爛報紙” 2025-05-05 11:49·環球網
這場激烈的爆發并非特朗普首次對媒體失控。從他2016年首次競選以來,與媒體的關系就如履薄冰,但這次針對《華爾街日報》的突然翻臉顯得尤為蹊蹺。
在總統專機上,本該是輕松的飛行談話,卻因為他的一句"中國代理人"的指控,瞬間變成了外交炸彈。
最為戲劇性的是,就在前一周,特朗普的發言人還在引用《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為政府政策背書。如此巨大的態度反轉,不得不讓人思考其中的深層原因。
特朗普這一反常表現背后,是偶然的情緒失控,還是另有深意?要理解這場突如其來的媒體風暴,我們需要回溯特朗普與《華爾街日報》復雜的愛恨情仇。
從紅毯到拳腳
2016年,當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宮時,《華爾街日報》主編貝克獲得了他的第一個專訪機會。
那時的特朗普對這家媒體贊不絕口,笑逐顏開地在橢圓形辦公室接待了貝克團隊。這份"總統厚愛"讓其他媒體羨慕不已,彼時的《華爾街日報》仿佛站在了信息食物鏈的頂端。
然而8年后,這位總統卻將曾經鋪設的紅毯瞬間抽走,取而代之的是劈頭蓋臉的指責和諷刺。這180度的態度轉變并非偶然。
《華爾街日報》歸屬于媒體大亨默多克帝國,這個家族同時擁有對特朗普極盡吹捧的福克斯新聞。令人費解的是,同屬一個老板麾下,特朗普卻對這兩家媒體區別對待——對福克斯贊不絕口,對《華爾街日報》則怒不可遏。
背后隱藏的是一條不成文的媒體法則:在特朗普的世界里,不站隊就是敵人。
與CNN和《紐約時報》等左翼媒體相比,《華爾街日報》對特朗普的批評可謂輕描淡寫。但在特朗普看來,這種"不夠忠誠"的態度,比起直接的批評更加令人惱火。
《華爾街日報》內部也因特朗普報道而暗流涌動。2017年以來,該報已有數十名記者編輯離職,其中包括幾乎整個國家安全報道團隊。
這些離職者中的多數人認為,主編貝克過于討好特朗普,削弱了該報的獨立報道立場。然而諷刺的是,這種"討好"在特朗普眼中依然遠遠不夠。
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他對媒體的要求從"支持"升級為"絕對服從"。這種期望與《華爾街日報》試圖維持的專業形象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這種矛盾最終在一個關鍵議題上爆發——那就是特朗普引以為傲的關稅政策。當這家以金融財經見長的媒體開始用數據和分析拷問關稅政策時,特朗普的怒火終于找到了爆發點。這場關稅之爭,成為了總統與媒體關系的風向標。
關稅戰火引燃媒體戰
"對等關稅"——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的經濟政策核心。四月初,特朗普宣布對所有進口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引發全球市場地震般的震蕩。關稅政策成為特朗普"美國優先"理念的旗幟和標志。
然而,《華爾街日報》的數據分析卻給這面旗幟澆了一盆冷水。該報連續刊文指出,關稅政策讓美國企業苦不堪言,成本暴漲讓利潤蒸發,更重要的是,第一季度美國GDP萎縮0.3%,創下三年來新低。
這些報道如同一根尖刺,深深扎進特朗普極為看重的經濟成績單。更要命的是,這次"背叛"來自他曾經信任的媒體,而非一貫唱衰他的左派陣營。
特朗普對關稅政策的堅持超出了普通的政策偏好,已經上升到個人榮譽的高度。他曾在集會上宣稱關稅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交易工具",這種個人情感投入使得任何質疑都被視為直接冒犯。
《華爾街日報》社論甚至用"史上最愚蠢的貿易戰"來評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這對特朗普而言無異于當眾掌摑。
在特朗普眼中,《華爾街日報》這一表態幾乎是叛國行為。他在多個場合宣稱,其他國家"占美國便宜幾十年",而他的關稅政策是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任何反對聲音都被貼上了反美標簽。
有意思的是,《華爾街日報》的老板默多克本人也是商界巨頭,對關稅政策同樣心存憂慮。這種老板與記者立場一致的罕見情況,讓特朗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與此同時,中美經貿關系也因關稅問題陷入冰點。白宮多次宣稱與中方"正在談判",卻被中方外交部連續辟謠。中方明確表態"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的立場,讓特朗普政府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在這場全球矚目的貿易對峙中,《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不僅影響著美國國內輿論,更成為國際社會觀察美國政策的重要窗口。當這家媒體質疑關稅政策時,等于向全世界傳遞了美國內部對這一政策的不確定性。
對一心想要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強硬的特朗普來說,這無疑是難以容忍的"內部分裂"。這種政策與媒體的角力,最終演變成了特朗普口中的"中國代理人"指控,將經濟政策的爭論直接引向了意識形態的對抗。
"特朗普主義"的媒體收割機
"特朗普主義"——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2015年,用來描述一種非傳統政治理念。
它集民粹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和反建制色彩于一身,但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將世界劃分為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在特朗普的政治宇宙中,不存在中立地帶,只有追隨者和敵人。
這種極端思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對待媒體的態度。特朗普將美國媒體生態重塑為兩個涇渭分明的陣營:一邊是福克斯、布賴特巴特等"友好媒體",享受專訪和贊賞,另一邊是"人民公敵"的"假新聞媒體",遭受攻擊和排斥。
《華爾街日報》曾試圖在這兩極之間保持專業平衡,結果卻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左派指責它對特朗普過于溫和,右派則批評它不夠忠誠,最終失去了兩邊的認同。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媒體與特朗普的這種愛恨交織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共生共存。特朗普需要媒體的關注來放大其影響力,而媒體則依靠特朗普的爭議性言行來提升點擊率和訂閱量。
數據顯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被特朗普頻繁攻擊的媒體在他執政期間反而迎來了訂閱高峰。特朗普稱之為"假新聞"的媒體,因他的攻擊而獲得了新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親密盟友們在察覺到風向變化時,往往會悄然疏遠。馬斯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原定在特朗普的"政府效率部"工作到7月,卻在5月底就急于抽身,顯示出與這位總統保持距離的明智選擇。
若將特朗普的媒體觀比作一臺收割機,那么《華爾街日報》這次無疑成了被收割的對象。這種"要么完全支持,要么完全敵對"的二分法思維,正在重塑美國的媒體生態和政治文化。
在這個"后真相"的時代,媒體價值正從"客觀報道事實"向"強化受眾已有立場"轉變。特朗普的一句"中國代理人"的指控,不僅僅是對一家媒體的攻擊,更是對整個新聞自由理念的挑戰。
隨著特朗普逐漸步入晚年,他的情緒控制能力也每況愈下。未來的美國媒體將面臨更多類似的"特朗普時刻",而這種政治語言的極端化和情緒化,或將成為美國政治的新常態。
結語
特朗普與媒體的矛盾關系映射著美國分裂政治的現狀。他一邊抨擊主流媒體發布"假新聞",一邊又巧妙利用媒體關注度擴大個人影響力。
"特朗普主義"將媒體生態重塑為非友即敵的二元世界,打破了傳統新聞平衡報道的規則,加速了社會撕裂和政治極化,這種影響或將長期存在。
在這場政治與媒體的較量中,公眾究竟是被操縱的棋子還是有判斷力的參與者?這個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