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期間,一則“背誦《岳陽樓記》可免門票”的新聞登上熱搜,岳陽樓景區用文化情懷吸引游客的舉措,意外引發全網對這篇古文的新一輪解讀熱潮。無獨有偶,5月7日,在這個五一假期的“尾巴”結點,又有網友腦洞大開,竟以幽默的方式用“政要報告”來重新解讀《岳陽樓記》。對此,網友們紛紛感嘆,原來我們從小背誦的經典古文《岳陽樓記》是篇報告!而范仲淹,原來也不僅僅是個文學家,還是北宋的“公文寫作大師”!
然而,這一現象背后后,卻暗藏著一個歷史謎題——一篇寫景散文何以成為“政治報告”?其答案還需從慶歷四年的風云變幻中尋找。
寫作背景
一場夭折的改革
北宋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在宋仁宗支持下推行“慶歷新政”,提出十項改革主張,核心是整頓吏治:打破官員論資排輩(明黜陟)、限制貴族子弟特權入仕(抑僥幸)、改革科舉選拔實用人才(精貢舉)。然而,新政僅實施16個月便因觸怒保守派而失敗,范仲淹被貶河南鄧州。與此同時,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也因“濫用公帑”罪名而被貶至岳州(今湖南岳陽)。
被貶后的“危機公關”
初到岳州上任的滕子京,為堵住政敵們對自己的指控之言,選擇以文化工程“自證清白”,于是開始重修岳陽樓。重修岳陽樓的同時,滕子京還致信范仲淹,請求范仲淹為自己重修岳陽樓的這一“政績工程”撰寫記文。在寫給范仲淹的信件中,滕子京還附上了《洞庭晚秋圖》與岳州政績報告,其目的與用意非常明顯:“我在岳州勵精圖治,已重振地方,請助我洗刷污名。”
這種借文化工程扭轉輿論的策略,恰似古代版“危機公關”。而范仲淹此時也正經歷了新政失敗的切膚之痛,于是提筆作出《岳陽樓記》,在為好友的政績背書的同時,也抒發自己的心境與志向。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自己的豁達,同時也是作為改革派失意者的自我開解,此外其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明確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自己在慶歷新政失敗后的憂國情懷。
寫作動機
滕子京的“官方背書”
文章開篇“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字,實為對滕子京政績的定性。據史料記載,滕子京在岳州清理積案、興辦學校,甚至自掏腰包補足修樓公款。范仲淹以此堵住政敵攻擊之口,正如現代輿情報告中“關鍵數據置頂”的寫作技巧。
改革派的精神宣言
文中對比“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境界差異,暗藏深意:“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指向中央改革派,“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正是寓指范仲淹等貶謫官員的自況。最震撼的“先憂后樂”論,實為慶歷新政“以天下為己任”理念的詩意表達——新政雖敗,精神不死。
文學性的政治報告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同于李白“雁引愁心去”的個人抒懷,也異于杜甫“戎馬關山北”的時局感慨,而是在文中開創了“景-情-理”三層結構:以洞庭氣象喻政局變幻,借悲喜之情抒士人襟懷,最終升華為治國理想。這種將公文邏輯注入文學創作的手法,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美文的巔峰”。
正因如此,有不少學者認為《岳陽樓記》是“披著散文外衣的述職報告”,證據是其創作動機源自官場應酬,且范仲淹從未親臨岳陽樓,全憑滕子京提供的“素材包”寫作。此外,有人卻認為正是這種“虛擬寫景”的方式,使《岳陽樓記》超越了具體的景觀,直達精神本質,這正如陶淵明寫《桃花源記》不必親歷烏托邦一樣。
結語
回到2025年的今天,當有人從政治視角用“述職報告”來重新解讀《岳陽樓記》時,很多網友表示,第一次感覺到文言文更通俗易懂了。為什么更易懂了?因為我們仿佛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看到了1046年的那個秋夜,被貶官的范仲淹在鄧州花洲書院寫下這些文字時,紙頁間浸透的是一位改革者的未竟之志、一對摯友的患難相扶,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標高。正如千年后的今天,岳陽樓上依然回蕩著這樣的啟示:真正的經典,從不是單純的風景注腳,而是歷史濤聲中的思想燈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