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代詩人,就不得不提起孟浩然。
和很多既當官又寫詩的文人不同,孟浩然雖有心仕途,卻因個人性格以及命運安排,讓他終生為踏入官場一步。
他的一生,幾乎是在山水田園、江海漂泊中度過,這也使得他筆下的詩歌大多寫田園風光、山水景色,很好呈現出了盛唐社會市井生活富足情趣的一面,也讓他成了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領頭羊、掌門人。
而如今我見到孟浩然這個名字,總讓我想起襄陽城外的扁舟、峴山上的草廬,一位安于田園瀟灑自在的身影……
難怪就連詩仙李白都忍不住為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的風流打call,成為他的粉絲。
可話又說回來,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盛唐,絕大多數文人的目標都是為官,因此身處田園的孟浩然,看似閑適的生活里,卻也藏著文人的寂寞,對知音的渴求。
就像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夏日南亭懷辛大》,雖悠閑自得、流暢自然、字字清涼,卻也流淌著知音難求的惆悵。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忽” 字把時間流逝寫活了,就好像你正看風景看得出神,不知不覺中時間就過去了;“漸” 字又把月亮慢慢升起的過程描繪得特別生動,仿佛能看到月光一點點鋪滿池塘。
時間的變化、光影的轉換的一快一慢之間,夏日的燥熱與夜晚的清涼完成交接,讀完讓人感覺身臨其境,想起兒時在院子里乘涼,享受天色變幻的美好時光。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這兩句就更有生活氣息了,而且很容易理解。
熱了一整個白天,到了傍晚,暑氣漸收,為了圖個涼快,也不講究啥形象了,披頭散發推開所有窗戶四仰八叉躺著。我們夏天,不也想在無線空調芳葛優躺嗎?
隔著千年的時光,都能感受詩人當時的那股徹底放松的自在勁兒,身心悠閑愜意的快感。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這兩句堪稱全詩的 “高光時刻”。
因為天黑了,視覺方面當然會受阻,因此只能通過觸覺、嗅覺聽覺來感受環境。
他先感受到荷香,“送” 字把風擬人化了,就像有個好朋友,特意把荷香給你送過,也暗含微風輕拂的動態。
再看聽覺:竹葉上的露珠滴落"清響"聲,這種清澈的聲響反而更顯夜的靜謐,就像我們閉眼聽雨時,越安靜越能聽見雨打芭蕉的韻律。
這兩句詩,一個寫嗅覺,一個寫聽覺,把夏日夜晚那種寧靜、美好的氛圍烘托得淋漓盡致,讓人感覺周圍的空氣都是香的,大自然是真美妙,也難怪歷來被人贊譽寫景自然,不損天真、清曠清絕,美到失語。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前面景色寫得這么美,時光這么美好,又聽到了"清響"聲音,于是孟浩然就想著彈上一曲琴該多好啊。
可摸到琴弦的瞬間,孤獨突然襲來。古人彈琴最重知音,就像現在人發朋友圈期待點贊。孟浩然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那些荷香竹露越是美好,越反襯出無人共賞的寂寞。
就像咱們現在吃一頓好吃的美食,看到一部超棒的電影,第一反應就是想趕緊分享給好朋友,要是沒人與自己共享,心里就會覺得孤獨空落沒意思,當時作者就是這般心情。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這句就開始點題了,孟浩然的知音便是辛大了。
想了很久,滿腦子都是老朋友辛大,以至于半夜睡覺做夢都是對方的影子。
這個"勞"字用得絕妙,既指思念的辛苦,又暗含反復回想的意思。就像我們深夜刷著舊照片,不知不覺就到了天明,很好的從自然之美轉向人間溫情。
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復雜的典故,就是用最平常的語言,把夏日夜晚的景色、自己的心情、對朋友的思念,一點點地說給我們聽。
讀著讀著,我們仿佛也跟著他一起,在那個夏日的夜晚,吹著荷風,聽著竹露聲,想念著遠方的朋友……
我們享受獨處的寧靜,卻又渴望共鳴的溫度,或許孤獨本就是生命的底色,但知己能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光鮮亮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