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建設優秀資源征集
全省中小學人工智能
今年4月,省教育廳編制印發了,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體要求,為各地、各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基于國家平臺整合人工智能進行教學創新,開展師生人工智能素養評價提供參考。
為大力推進全省中小學普及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近日,省教育廳面向中小學校、全社會開展廣東省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建設優秀資源征集活動,鼓勵學校教師和有關機構組成團隊進行資源共建。詳情如下——
征集范圍和內容
人工智能課程資源征集以一個基于主題的大單元或項目式學習為單位,教學時長為3-5個課時。主題來源于人工智能與生活、人工智能實現技術、人工智能實踐與創新和人工智能與社會等四大領域。
主題目標需注重結合學段特點確定,小學階段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高中階段側重項目的設計創作和前沿應用(主題及目標具體要求可參考《廣東省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人工智能課程資源必須是來源于已經完成了教學過程的單元或項目。課程資源提倡以活動方式呈現,強化以學為中心的游戲式、任務式、探究式等學習方式。資源申報時提交的材料包括該主題的整體教學方案、所有課時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課件。同時如有學生主題活動手冊、主題活動案例、教學視頻以及其他有關參考素材等可以作為附件一并提交。如有網頁鏈接,也可以采用網址鏈接或二維碼等形式在文中適當位置注明。
1. 單元/項目整體教學方案。包括主題名稱、內容分析、學習目標分析、學習環境(軟硬件、設備、平臺、工具、資源、終端等)、預期學習成果、評價設計、活動設計及課時安排等(參考附件)。
2. 課時教學設計。包括單元內容簡要分析、本課學習內容分析、學情分析、學習目標(含重難點分析)、資源準備(教學環境、硬件軟件、多媒體教學軟件、工具模型、教學素材等)、設計思路、學習過程設計(含教與學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評價設計、課堂或課后作業設計等(參考附件)。
3. 教學課件。課件及其嵌入的媒體素材應確保內容清晰無誤,界面設計簡明、布局合理、重點突出,風格統一。引用地圖應使用教材上的地圖并標明出處,格式為:地圖出自xxx(教材名,出版社,版本,第x頁)。
成果要求
1. 2023年以來,由有關單位、區域、學校或個人(成果著作權人可以是個人、小組或單位)獨立或合作完成的課程資源,均可參加征集交流。
2. 所有報送的成果視為同意省教育廳可將其用于交流、宣傳、推廣、共享,并提供給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或粵教翔云資源平臺。
活動組織及材料報送
1.中小學參加征集交流的課程資源統一報送到地級以上市教育局,由各地組織初選,遴選出擬參加省級征集交流的成果統一報送省教育廳。廣州市、深圳市報送數量100項,其他地級市50項。普通高校、省屬普通中小學及其他有關單位30項,直接報送省教育廳。
2. 參與省級交流的資源以“單位名稱+領域名稱(前述四大領域)+主題名稱”的方式命名資源文件夾,文件夾內的文件需清晰準確命名文件名稱,如“整體教學方案”、“課時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各聯系人統一組織相關人員通過廣東省教育雙融雙創智慧共享社區平臺(https://srsc.gdedu.gov.cn/)按項目要求報送材料,網絡報送賬號及網絡報送操作指南將統一發送給聯系人。網絡提交截止時間為2025年7月30日。
其他事項和要求
選出的優秀課程資源案例作者將被出具優秀案例證書。凡在活動中發現違規違紀和學術不端行為的,除按有關規定處理外,將被列入不良教科研信用記錄。如引起知識產權異議和糾紛,其責任由作者承擔。
請各地、校、有關單位積極組織申報,活動支撐平臺為廣東省教育雙融雙創智慧共享社區,通知、參考課程資源(供參考,不建議照搬)可在廣東省教育雙融雙創智慧共享社區平臺(https://srsc.gdedu.gov.cn/)通知公告欄下載。
聯系人及電話: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與信息化處黃老師,020-37627010;潘老師,020-37629406;技術支持張老師,020-84812295,技術答疑QQ群:973646432。
來源 | 廣東省教育廳
編輯:譚欣華
初審:羅國釗
終審:蘇家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