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在多輪激烈的交火與軍事升級之后,紅海局勢迎來突變。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6日通過社交媒體宣布,美國與也門胡塞武裝已達成停火協議,未來雙方將“互不攻擊”,包括不得針對紅海及曼德海峽的美國軍艦和商船。美國總統特朗普則在白宮發布會上稱,胡塞武裝“已經宣布他們不想再打了”,甚至用上了“投降”一詞。這番“和平突襲式”的表態,是否真的意味著紅海風暴結束了?還是又一場包裝得體的政治交易?
特朗普所謂“他們已經投降”,聽起來比打仗更像競選語言。這不是戰爭的終結,而是一次聲勢浩大的“戰術撤退公關”。自2023年10月巴以新一輪沖突爆發以來,胡塞武裝就以“支持加沙人民”為借口,頻頻用導彈和無人機騷擾紅海水域,攻擊美國軍艦、干擾國際航道。美國與英國則從2024年初開始反擊,空襲不斷、火光連天。特別是自3月15日起,美軍對胡塞武裝實施了大規模集中打擊,局勢一度逼近全面戰爭邊緣。
然而,盡管美國戰機轟炸密集,胡塞武裝卻始終未被擊垮,反而在實戰中展現出較強的抗壓能力與反擊意志。他們不僅成功襲擊過美國航母隨行艦只,還多次對商船造成恐慌。而在輿論層面,胡塞一再將自己包裝為“反帝先鋒”,將攻擊美以目標與“聲援加沙”捆綁,用宗教情緒與反美情緒不斷強化其政治正當性。特朗普現在宣稱對方“投降”,未免太急于自我頒獎。
真實情況是,這場“停火協議”并不是戰爭的終點,而是多方壓力下的暫時休戰。阿曼作為中立方斡旋多年,此番促成停火,固然展現其外交分量,但根本促因更可能是紅海局勢已開始損害美國自己的全球貿易秩序與能源市場。曼德海峽是全球最繁忙的咽喉要道之一,戰爭陰云已使航運成本飆升,保險費翻倍,西方企業苦不堪言。
胡塞方面為何愿意“停火”?一方面,他們確實在高強度戰斗中承受了不少打擊,部分軍備與指揮體系遭到破壞,彈藥與技術資源緊張。另一方面,胡塞也需要喘息與鞏固民眾支持。宣布“停止攻擊”,不等于放棄斗爭,只是調轉方向而已。別忘了,這支準軍事組織早已習慣在打打停停中維系自身合法性,其所控制的地區仍包括薩那、荷臺達、以及約三分之二的紅海海岸線。這意味著其地理與人口基礎依舊堅實,其反擊能力未被根本削弱。
特朗普口中的“紅海安全”暫時恢復,實則只是表面穩定。胡塞尚未對停火協議公開表態,美國的“宣布停火”更像是單方面演出。這種不對等的宣布,只能說是雙方在戰術層面“都要個臺階下”。至于這份協議是否能持續,是否具備執行機制,是否能真正防止胡塞再次動用導彈與無人機,這些都沒有答案。
必須指出,中東局勢從來就不是靠一紙聲明能解決的問題。胡塞武裝背后的地區力量格局依舊復雜,伊朗的暗中支持不會因此而削弱,紅海水域也不會因為一場外交發布會就重歸平靜。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份協議是否會被美國當作未來“開戰授權”:只要胡塞哪天“違反協議”,美國即可再度空襲,并以“你先破壞停火”為借口收割國際道義。
此外,此次協議還可能間接對中方在紅海及非洲之角的航運、海外項目帶來影響。若美胡雙方真能暫時“克制”,中資企業在吉布提、紅海沿線的物流與通航將短期受益,但若這一停火只是戰略緩兵之計,那等到下一輪沖突再起,所帶來的航運中斷與投資損失將更難掌控。
阿曼方面的斡旋值得肯定,展現了中小國家在地緣沖突中日益增長的外交能動性。但美方此番“單方面宣布勝利”,更像是一次有劇本的自導自演。紅海風暴是否真正平息,不取決于特朗普的發布會,而在于胡塞武裝、伊朗、以色列、沙特乃至整個中東格局能否重新找回穩定的機制。
在這一片歷史反復撕裂的土地上,從不缺和平協議,缺的是履行承諾的能力與背后的國際結構支撐。短暫的停火無法終結長期的沖突邏輯。紅海此刻的平靜,更像是一場臺風前的壓抑。特朗普或許贏得了媒體頭條,卻未能贏得持久和平的保證。這不是“戰爭終結者”的勝利,而是一次倉促外交的暫停鍵。而下一次的“開火”,或許會比這次更迅猛、更復雜,也更不可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