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要發展,政治立場要確立,良好的根基與方向很重要。而經濟的發展,同樣至關重要,交通便捷度要提上來,物品才能夠東西南北自由流通。所以,道路的開設,橋梁的建造,開鐵路,規劃航線等等,都需要一步步實行。
在和平且技術發達的大環境之下,開山鑿路通航,也許是復雜而可實現的目標。但在社會動蕩,民眾的生活難以有著落的時候,再加上技術也許還不夠成熟發達的年代,想要開山鑿路通航,可以說是能夠想象,但無從著手實踐的事情。
南京長江大橋的竣工,歷經重重磨難,但最終依舊成功。當年毛主席的督促,許世友的親自指揮,讓不可能的奢望成了現實。因為建橋再難,都抵不過國家要發展強盛的信念。
想要建造一座橋梁,肯定需要非建不可的理由。而且,在上個世紀,國家發展還處在較為貧弱的階段,建造橋梁這種大工程,除非萬不得已,要不這事情就是“空談”。
交通的便捷,經濟、政治、文化方面,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經濟”。商貿的往來,擁有便捷的交通,流通更快,更能夠到達更遠地方。而且,自古以來,中國的商貿,最重要的就是以寧滬為中心的華東地區。所以這因浩浩長江而隔斷的,就必須通過人為的方式,將其相連接。
當時,正是中蘇關系惡化的時期。北方的形勢嚴峻,如果當下需要軍事方面的調動,那么,受著長江的阻隔,交通中斷,國家的安危將由他國掌控。所以,建造南京長江大橋,必須且迫切。
建造南京長江大橋,理由充足,所以,建造是一定要的,且越快實行越好。那么,這時候要考慮的就是建造橋梁的可能性。這事情應該怎么做?
首先必須考慮到的就是建造橋梁的位置,也就是長江水流在南京區域的水勢、深度、廣度等。先了解當下的自然環境,然后才能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設計方案實施。而長江,江面寬,水流湍急,建造橋梁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建橋就是奢望。
在建造南京長江大橋之前,其實武漢長江大橋已經落成。雖長江流經武漢的階段,江面較窄、水流較平緩,因此難度較小。不過,小困難能夠戰勝,大困難也許努努力,同樣能實現。
在上個世紀,為什么中國在如此貧窮又衰弱的階段,國家還能夠有如此迅猛的發展?其實這其中,不僅是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更重要的是領導者的信念感,以及對國家現狀的掌握,對未來的堅定與自信。毛澤東正是成為了如此這般的“國之領袖”。
面對著當下的國之局勢,以及對建造南京長江大橋的各種分析推斷,毛主席認為這事情一定要提上日程,便督促橋梁建筑專家趕緊動身設計。專家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后,終于拿出了設計方案,是一份震驚世界建筑界的方案。因為它將“癡人說夢”轉化為了可行的目標。
許世友,是當時南京軍區的司令。在其親自指揮之下,橋梁的建造步步實行著。熬過了三年自然災害,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辛勤勞作。大量的南京市民,尤其是青壯年,都加入到了建橋的行列中,大家齊心協力,都在為南京長江大橋的早日完工辛勤揮汗。
1968年9月份,鐵路橋先行通車;12月份,公路橋竣工通車。不過,在1969年9月份,毛主席親自視察時,就詢問過大橋的運輸要求。當時許世友表示,已經派過百輛坦克從橋上駛過,檢測合格。
毛主席又進一步提出了假設,戰爭爆發時,是否依舊可行。鐵路公路的運輸都高度飽和的情況下,橋梁承受得住如此沉重的重量嗎?經過許世友的研究與試驗方案的設計,他再次派了百輛坦克上橋,這一次是“重型坦克”。最后,橋梁依舊安然無恙。因此,這橋落下了一“爭氣橋”的稱號。
經濟的發展,需要交通的支持,而交通的暢通無阻,更是需要領導者與設計者、施工方的勇猛與嚴謹。只有層層嚴格把關,精準實施,曾經腦海中不可實現的奢望,才能夠成為當下的“爭氣橋”。南京長江大橋,見證了上個世紀人民的智慧與果敢,踏實與嚴謹,也讓當代的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發展強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