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戴云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大國工匠”稱號……在汽車維修業,提起上海幼獅汽車銷售服務公司總經理陶巍,幾乎無人不曉。
在業界,被稱作新中國汽修行業“技術活化石”的陶巍,如何理解“工匠精神”?又如何“傳技扶貧”?
投身汽修行業四十余年,有關陶巍的這樣幾個“橋段”不時被業界提及——在計劃經濟年代的“技術攻堅期”,他憑借“俄文手冊現學現用”“車間燈光下的故障推演”等非常規學習路徑,突破技術封鎖,將援建車輛的維修時效大幅壓縮;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技術輸出期”,他主導的“勞斯萊斯轎車全系統修復”案例,不僅讓當時上海少有的經典名車重獲新生,更作為中國汽修技術見證被《時代周刊》報道。
此外,從日本皇室座駕的“熄火迷局”到克林頓防彈轎車的“傳感器危機”,他用“望聞問切”傳統技法結合現代診斷設備,多次贏得技術尊重。
從一名汽車維修工成長為“大國工匠”,陶巍如何理解“匠人”這個詞?
陶巍在指導學員。資料圖
陶巍說,“真正的匠人精神,在于超越功利主義的價值追求。我們雖非汽車的設計者與制造者,卻承載著讓精密機械重現生命活力的使命。每個螺栓的扭矩、每道油封的密封性、每個傳感器的反饋值,都是對原廠工程智慧的致敬。現代汽修匠人應當扮演‘技術翻譯官’的角色,將機械語言轉化為可感知的服務價值,在毫米級的精度追求中,讓經典設計煥發新生。”
對于陶巍,業界有這樣一段評價——以“技術倫理”為基石的工匠精神,重構了汽修職業的價值坐標。
拜訪陶巍時,剛好有來自綏江縣職業高級中學、廣南縣民族職業高級中學、云南紅河技師學院等的6名學員在上海幼獅高級轎車修理有限公司培訓,“他們經過兩年培訓后,會回到當地的學校從事教學,可以將在我們這邊學到的技術,在當地傳承下去。”
陶巍相信,教育講究的是傳幫帶,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同樣如此,“要讓他們有信仰,沉下心,扎實走好每一步。只有這樣,他們以后教出來的學生才不會走樣。”
通過“兩年制全脫產現代學徒制”,來自云貴高原的“職教種子”在上海幼獅的教學基地中破土,這些學生系統學習從蒸汽時代的機械美學到智能座艙的二進制語言,在導師團隊的“技術陪護”下完成從學徒到“雙師型”教師的蛻變。
陶巍說,這種“技術傳幫帶”的鏈式反應,正在西南邊陲催生出新一代汽修教育生態系統——云南紅河技師學院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已成為區域技術輻射的“源點”,其培養的學員如同技術蒲公英,將帶著汽車文化的基因扎根鄉土。
“我要求他們在回去前獨自完成一輛老車的修復,這能很好地考核他們學習機電維修和車身修復的成果,我將其稱為‘老車復活計劃’。”陶巍說。
陶巍透露,“老車復活計劃”要求學員獨立完成具有30年以上車齡的經典車型修復,從發動機艙布線到內飾部件復原,均需達到博物館級工藝標準。這項融合機械精度與藝術審美的終極挑戰,既檢驗技術整合能力,更培育人文匠心。在實訓基地的展示區,多臺修復完成的經典老車成為最佳教學樣本。
其實,陶巍的工作地點并不止于車間、實驗室、教學點,在云南紅河州的梯田旁,在新疆喀什的胡楊林深處,他發起的“車輪上的鄉村振興計劃”正改變著當地。
據了解,通過“師承工坊+移動實訓車”的創新模式,陶巍團隊已培養幾百名鄉村汽修技術骨干。當目睹那些曾被視作“廢鐵”的老舊汽車在學員手中重獲新生,陶巍也詮釋著“修車即修心,授技即筑夢”的鄉村振興理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