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訊社青海訊(記者 保積來)人物簡介:文平,1973年出生,中共黨員,畜牧獸醫本科學歷,高級畜牧師。長期奮戰在農牧業改革前沿,致力于農技推廣工作。2018年被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先進工作者,連續三年榮獲省級優秀有機產品檢查員稱號。2021年在央視13臺《今日中國》走進青海欄目對文平會長進行了采訪報道。2022年他帶領的剛察縣生態畜牧業養殖協會被列入青海省品牌社會組織培育名單,并獲得青海省科學技術協會年度“優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榮譽稱號,同時被列入海北州社會組織助推“兩地建設”重點社會組織名單。此外,在專業領域成果豐碩,發表各種農業學術論文近30篇。
“青海湖畔水草豐,剛察牛羊肉質嬌,智慧牧場聯農戶,有機品牌銷四海”。
近年來,海北藏族自治州有機農產品認證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剛察縣1000余萬畝草場實現有機牧場認證890萬畝,成為青海湖北岸最大的有機牧場,吉爾孟、伊克烏蘭這兩鄉牛羊肉已連續8年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有機基地覆蓋10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1974戶養殖戶,這兩個鄉每年銷售的牛羊肉按有機產品“優質優價”每斤售價比市場價高出6元,戶均增收達17181.4元……有機農產品認證猶如一座高質量發展的燈塔,為剛察縣的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指引著方向并帶來了蝶變。而在這座燈塔背后,有一個默默耕耘的有機農產品認證管理體系構建者,他用智慧、汗水和執著,為剛察縣筑起了有機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的堅固屏障。他就是剛察縣農牧業綠色有機品牌創建辦公室主任、縣生態畜牧業養殖協會會長文平。
1994年,從湟源牧校畢業的文平,被分配到剛察縣吉爾孟鄉畜牧獸醫站工作。自此,他的生活便與草原為伴,與牛羊為伍,他用雙腳丈量牧區的每一寸土地,深耕基層生產一線,既當動物疫病的“狙擊手”,又當新時代農牧業新技術的“傳播者”,他與青海湖北岸這片遼闊草原和牧民群眾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期間,他先后在中共剛察縣委農辦、中共海北州委農辦、青海省委督查室工作時,好幾次改行或晉升的機會,但是在海東樂都農村出生的他,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對所學的農技專業更是熱愛有加。最終,他毅然選擇回到他最初的工作地—海賓藏城剛察,投身于自己喜歡的農牧業技術推廣工作,在有機品牌農業培育方面他可謂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干就是十年。
2015年,剛察縣成立有機農牧業領導小組辦公室,文平被委以重任,負責全縣有機農產品認證管理體系構建工作。有機產品認證工作作為剛察農牧業結構性調整發展新領域,一個新人開創新領域的他需要從零開頭學起。
“當時我用三個月的時間啃完了大量相關有機農產品認證管理的書籍,好幾本筆記本都記滿了有機認證管理的知識要點。”文平回憶道。推進創建有機農產品認證體系面臨著諸多難題,首先是根據縣農牧業生產管理現狀標準或質量管理手冊的制定,牛羊養殖作為剛察縣的最大支柱產業,有機產品認證管理涉及從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涉及到剛察縣多個單位部門,并需綜合考慮國家和行業等多層面的要求,是一項龐大的系統管理工程。
文平帶領團隊邊學習邊實踐,深入鉆研國內外相關有機認證管理知識,逐漸掌握了有機認證的要領和方法。他結合剛察縣畜牧業實際情況,先后制定出“剛察縣牦牛藏羊有機產品認證管理操作規程”、“剛察縣牦牛藏羊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質量管理手冊”、“剛察縣有機養殖基地牧戶管理制度”、“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體系”等一套科學、合理、可行的有機認證管理標準體系。他主導提交的《剛察縣綠色食品認證管理項目實施方案》,首次將遙感監測等數字化手段融入當地牦牛藏羊養殖環節,實現了草場承載力評估、飼草料配比優化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為解決傳統認證周期長、數據碎片化問題,他還積極引入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對合作社養殖環境的溫濕度、水質等10多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大幅提升了認證管理檢測效率,他還為解決有機產品認證管理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協會+加工銷售+生態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有機養殖戶有效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機制。
協會是縣域有機農產品認證管理主體,作為剛察縣綠色有機認證體系的核心構建者,文平帶領協會團隊不僅建立了覆蓋當地全產業鏈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體系,還從細微之處著手,為牧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項難題。
傳統防疫及佩戴耳標過程中,牛羊聚集易引發無序踩踏,導致牲畜受傷,同時徒手保定存在人畜非常大的安全隱患,還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件事讓文平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反復查閱外地牛羊防疫經驗,甚至跑到工廠與工人師傅探討,最終引進并改造了牛羊防疫保定欄,在保定欄中配備固定卡位、調整欄距等科學改進后,牛羊保定欄迅速在當地企業、合作社和牧民中推廣,極大地提高了動物防疫及有機追溯耳標佩戴工作效益。
還有一次,文平在一家合作社指導檢查有機認證管理工作時,發現牛羊在使用傳統鐵制飲水槽喝完水時,飲水槽中牛羊飲剩或下雨集留水難以排出,牧民手動傾倒操作繁瑣,長期積存水滋生細菌,這在牧民眼里是“小事一樁”,但文平眼里可是有機生產的大忌—根本不符合有機養殖牛羊飲用水的標準。
“有機生產不能存在任何投入品隱患!”他立刻觀察飲水槽,忽然茅塞頓開,和工作人員一起拉上飲水槽直奔鎮上的機械加工鋪子,讓師傅在飲水槽兩端對稱位置打孔,并插入可拆卸的銷子。當需要排出積水時,只需拔除其中地勢較低的一個橡皮銷子,槽內殘留水即可通過孔洞自然流出,形成快速排水通道,改進后的飲水槽既方便實用、又能保證水質衛生,還不易生銹。很快就在剛察養殖戶中廣泛應用。他的這一小小的舉措,再次受到養殖牧戶的好評。
“細節決定成敗。因為做的是高端農產品,所以有機認證管理是一場對生產全程細節把控的一場嚴格考驗。從養殖數量增加到草場生態保護草畜平衡、從牛羊飲水源頭的治理到供水系統建設;從牛羊疫病預防診療、投入品管控到降低牛羊損亡;從牛羊運輸屠宰加工貼標、冷鏈運輸到構建全程追溯體系……在這場與細節的較量中,每一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馬虎。”文平說。
正是注重每一個細節,把每一項工作都做到盡善盡美,文平和農牧科技團隊讓剛察縣有機農產品認證工作駛上快車道。目前,剛察縣域內25個合作社和家庭牧場通過每年國家認監委托機構現場一系列檢查及牛羊肉、牛羊飲用水經CMA認證實驗室的嚴格檢驗檢測,7600戶養殖戶養殖在890萬畝上的近63萬頭只牛羊肉獲得 4個項目有機產品認證證書,至此,剛察基本實現了有機牧場全域認證,并獲青海湖北岸最大的有機牧場.。
“剛察推進綠色有機農產品輸出的建設,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是基礎,以前有有機,沒有綠色產品有點缺憾”。文平說,在他團隊近三年努力下,去年剛察兩個省級專業合作社獲得了《綠色食品證書》,獲此證書不但實現了剛察縣綠色農產品零的突破,而且豐富了剛察縣綠色有機農產品輸出地創建工作內涵,讓廣大合作社、養殖戶及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泉吉鄉吉兆生態家庭牧場負責人力布杰去年10月在縣城開了家有機牛羊肉銷售店,截至目前,銷售額已達33萬元。
“有機牛羊養殖給我家帶來了好收入。按牛羊有機操作規程及質量管理手冊養殖,我給家里草場打了三口井供牛羊飲水,每頭(只)牛羊都打疫苗,牛羊感冒、拉稀等都是用剛察縣有機辦給我們配制免費發放的中藥制劑……這番操作讓我家的每頭牛比之前增收1400元,每只羊增收200元”。力布杰高興地告訴記者。
“讓剛察廣大養殖戶的牛羊肉貼上綠色有機品牌的標示,讓牛羊肉實現“優質優價”,這是有機認證管理的最終目的。”文平堅定地說。
“在文主任的指導下,我們在牛羊養殖過程中推廣益生菌及《牛皮蠅》等防治技術應用,使牛羊健康成長,我們鎮5個村牛羊肉今年獲得了《有機產品認證證書》,有機認證已惠及我鎮900戶牧民,現在有的牧民品牌經營的意識提高了,將牛羊肉遠銷成都、廣東等地,收入大幅提升。”沙柳河鎮畜牧獸醫站站長才讓周在告訴記者。
以科技為犁,文平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上開墾出一片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沃土。從剛察牛羊有機產品標準制定、實踐摸索出有效認證管理機制、為牛羊配制中藥制劑、推廣益生菌到有機產品可追溯體系和數字生態構建,他用技術創新重新定義了高原有機畜牧業發展的新思路新高度,讓剛察的地標+綠色+有機牦牛藏羊名優特新從草原走向世界餐桌。正如他常說的:“認證不是終點,而是用心打開剛察高原生態價值轉化的有機認證密碼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