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祝縣廣袤的田野上,轟鳴的機械聲逐漸取代了傳統的耕作吆喝,一幅現代農業的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為了“繪制”這幅畫卷,天祝縣農牧業機械推廣站站長、正高級農機工程師托有德付出了不少心血。
這些年,托有德始終將“讓農機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利器”作為奮斗目標。憑借28年鄉鎮工作積累的經驗,他精準找到天祝農業生產的短板——傳統耕作效率低、特色作物缺乏適用機械、機械化服務覆蓋不足。為此,他帶領團隊開啟了一場“農機革新攻堅戰”。
天祝縣農牧業機械推廣站站長 托有德:近年來,我們在農牧業機械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們農機的擁有量、機械化率不斷提升,但是比農業強縣還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們作為技術人員,還要根據產業發展不斷探索研究,研究適應的新機具來壯大產業的發展。
面對藜麥產業機械化空白的情況,托有德主動出擊,與科研院所、設備廠家聯合攻關,兩年間,他往返多地調研論證,組織上百次田間試驗,成功研制出了2MB-1/4 型藜麥播種機和國內首臺雷沃谷神4LZ-10M6 藜麥聯合收割機,解決了全國藜麥種植、收獲“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難題,實現藜麥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每畝降低成本433元。這一成果不僅解決了天祝藜麥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也為全國藜麥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畜牧業領域,托有德同樣大刀闊斧推進改革。在全省率先開展機械化剪毛技術的推廣,創新推行“骨干培訓+流動課堂”模式,帶領技術團隊走遍全縣鄉鎮,累計開展機械化剪毛培訓156期,手把手教學,培養技術骨干1740人,輻射帶動近4000名牧民掌握新技能。如今,天祝縣機械化剪毛量年突破150萬只,農牧民年增收3000余萬元,20多個“天祝剪毛隊”活躍在全國各地大小養殖場,“機械剪毛”成為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面對蔬菜尾菜治理難題,他帶領團隊用近4年時間,100多項次的試驗,在國內率先突破了蔬菜尾菜飼料化青貯的關鍵技術,并研發制定出了全程機械化標準化的生產工藝路線,2024年投入量產6000多噸,不僅解決了農業面源污染難題,也為養殖業探索出了一條優質飼料來源新途徑。
天祝縣農牧業機械推廣站工程師 王生福:托有德同志是個特別能吃苦,特別愛學習的人,在日常工作中他對我們要求比較嚴,在他的帶領下,我們的農機推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他的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天祝縣農牧業機械技術推廣站成果斐然,不但解決了特色產業發展中多項農機的瓶頸難題,還取得了6項國家專利,制定發布了多項甘肅省地方標準,取得了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單位獲評“全國星級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助力天祝縣入選“全國主要農作物(藜麥)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托有德個人榮獲“全國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甘肅省最美農技人”等稱號。
天祝縣農牧業機械推廣站站長 托有德:我縣的產業在不斷的發展中,農機的發展也在日新月異,作為農機人,我們要堅守對這份工作的熱愛,不斷地學習進步、創新、探索開發,我們的產業發展到哪里,農機就要服務到哪里。
“農業機械化的路沒有盡頭,只要農民有需要,我們就繼續往前沖。”托有德內心中始終堅守著這句諾言。這位扎根田野的“農機先鋒”,正以實干擔當踐行著對農業的熱愛,用一臺臺現代智能農機,在高原大地上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
全媒體記者:呂光宇馮曼拉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