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秦皇島,海風輕柔地吹拂著大地,整座城市沉浸在熱烈的賽事氛圍之中。參加2025年秦皇島馬拉松的選手們正緊鑼密鼓地備賽,而賽場之外,周邊的商圈與景區已提前開啟“賽事時間”。這場規模宏大、萬人參與的體育盛會,宛如一臺強勁的引擎,有力地驅動著城市消費的車輪滾滾向前,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全新動力。
每年馬拉松期間舉辦的馬拉松文旅產品推介展,已成為我市體育產業發展成果的重要展示平臺。記者 劉劍 攝
體育賽事的舉辦,為我市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客流,進而催生出旺盛的消費需求。就拿2024年秦皇島馬拉松來說,賽事吸引了1.7萬名選手報名參加,其中非本市選手占比達61.7%,更有來自12個不同國家的37名外籍運動員參與其中。賽事期間,為了迎接八方來客,我市32家景區紛紛推出免票或優惠政策,3家星級酒店和16家非星級酒店全力提供優質服務保障。賽事帶動沿線酒店入住率飆升至95%,直接拉動總消費達1.16億元。
這樣的消費熱潮并非偶然現象。去年11月舉辦的“濱海杯”擊劍公開賽,吸引了600余名外地選手前來參賽。賽場周邊豐富多樣的非遺手作、特色農產品以及特色美食,成功吸引了選手和游客的目光。據統計,2024年我市舉辦的各級賽事,直接吸引了超過11萬名運動員參賽,帶動觀眾游客數量超百萬人次,相關旅游收入同比增長35%。由此可見,體育賽事已成為拉動全市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
我市通過將賽事與文旅、商業、科技等多種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出豐富多彩的多元消費場景。在首旅京倫酒店舉辦的“天道杯”全國業余女子圍棋錦標賽期間,賽場外設置的“棋行山海”旅游套餐咨詢處人滿為患。市文旅局工作人員介紹:“我們將圍棋賽事與海鮮品鑒、長城徒步等特色活動相結合,推出了‘黑白棋子+蔚藍海岸’的特色旅游線路,市場反響熱烈,參賽選手及隨行人員紛紛報名。”
這種“體育+”的融合模式在我市已屢見不鮮。紫云山滑雪場在雪季時,不僅增設了夜間滑雪專場,還打造了山頂咖啡屋,成功將單純的運動體驗升級為“社交+休閑”的復合消費場景。萬達廣場舉辦陸地冰壺挑戰賽期間,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40%,營業額提升28%,多個品牌創下銷售佳績。還有企業借助賽事的東風開拓市場,河北航輪體育針對騎行愛好者推出的鈦合金自行車,售價僅為出口產品的三分之一,一經上市便受到市場熱捧,供不應求。
政策層面的“組合拳”,為賽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我市出臺了《優化體育產業營商環境措施》,旨在吸引社會資本積極投入賽事運營。按照計劃,年內將對10個體育公園進行提升改造,建設7個街邊球類場地,并舉辦460場群眾性賽事,持續優化體育產業布局。同時,我市積極引進輪滑世錦賽等國際級賽事,精心培育秦皇島馬拉松、“濱海杯”擊劍賽等本土賽事品牌,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聯動、市場運作”的良性發展循環。
企業的深度參與,進一步放大了賽事經濟的綜合效應。君樂寶乳業集團連續5年冠名秦皇島馬拉松,不僅為賽事提供了充足的補給物資,還借助賽事平臺大力推廣品牌,實現了“體育+乳業”的成功跨界融合。金風科技助力馬拉松實現“綠電全覆蓋”和碳中和目標,讓綠色能源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開發區居然之家,非遺八極拳展演與家博會、汽車展開展“跨界聯動”,活動期間客流量大幅增加,商戶銷售額顯著提升,成為“賽事+商業”協同發展的成功范例。
從曾經的冰雪運動“冷資源”,到如今賽事經濟的“熱效應”;從最初單一的觀賽體驗,發展為涵蓋“吃住行游購娛”的全鏈條消費模式,我市正以體育賽事為筆,在濱海賽道上奮力書寫著體育賦能城市發展的嶄新篇章。越來越多的賽事在這座山海之城落地生根,帶來的不僅僅是短期內的消費熱潮,更在城市知名度提升、產業結構優化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體育+”模式的持續深化,我市正朝著“活力之城、康養之城、開放之城”的宏偉目標穩步邁進。
來源:秦皇島Plus(記者:尚爾學)
編輯:崔婷婷 編審:高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