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慈禧太后都會收到一頭重約50磅的豬,以及一只整羊、一只雞和一只鴨。不管太后吃不完,御廚都要按規矩準備。但當時清朝還沒有冰箱,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和分配剩余的食物呢?
德齡公主寫了一本回憶錄,講述了慈禧太后的日常飲食。雖然菜很多,但慈禧太后胃口有限,吃完后,剩下的食物會先給宮中的高級宮女。高級宮女吃完后,就輪到初級宮女了,就像一群獅子在有序地進食。
因此,根據回憶錄中的描述,后宮中未吃的食物通常分為以下幾類:像太后、皇后,妃嬪和奶媽這樣的人有不同數量的仆人陪同。他們的地位越高,他們追隨的仆人就越多,相應地,他們有更多的食物吃。
那么,獲得獎勵的仆人或大臣真的內心感到快樂嗎?以鄂爾泰為例,雍正對他很器重。當鄂爾泰在云南進行改革時,在雍正生日那天,他突然有了一種沖動,想起了已經離開這么久的鄂爾泰,真的很想念他。
于是,他看著桌子上剩下的食物,命令下屬們趕緊打包,送到鄂爾泰品嘗。這樣,皇帝和他的臣民也可以一起吃飯,這樣遠在云南的鄂爾泰就可以體驗到皇帝生日宴會的美食了。
雖然雍正的生日在十二月,但從北京到云南太遠了,那時他只能騎馬送東西。即使我們使用最快的加緊,當到達時,蛋糕肯定不可食用,吃肯定會引起腹瀉。
當然,這背后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鄂爾泰的侄子寫了一首詩,大意是他寧愿吃野菜也不愿吃皇家廚房里做的食物。由此可以看出,鄂爾泰可能把食物獎勵給了他的侄子。
這可能是清朝后宮經常吃的東西。但你好奇為什么有這么多肉菜嗎?為了消除這種疑慮,讓我們來看看乾隆經常吃的食物。讓我們先拋開“乾隆吃飯愛生氣,每道菜不能超過三口”的話題,談談乾隆皇帝平時吃飯的習慣。
乾隆是一位非常自律的皇帝,他嚴格遵守舊規則,比如當他看到太妃時,要恭敬地跪下叩頭。此外,他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餐和晚餐。早餐是在5點到11點之間吃的,稱為早餐,11點到3點的午餐是晚餐。
說到飲食習慣,滿族人的特點太明顯了。他們特別喜歡吃肉,而且吃得很健康。材料包括高粱米粉、紫小麥、干面條、葛仙米、玉米粉、青餅、杜仲、海帶、海藻、魚翅、豬肉干、銀魚,以及綿羊、雞、鴨和其他肉類。
肉的量特別大,但在過去,滿族人經常吃鹿肉和熊掌,但現在他們吃得少了,主要是因為它們含有太多的卡路里,經常吃它們很容易導致疾病。
乾隆不僅根據季節調整飲食,而且特別喜歡吃零食,尤其是燕窩。不僅乾隆,他的兒子嘉慶幾乎每天都吃。有時,乾隆一天可以吃燕窩七次。但如果你問乾隆最喜歡吃什么,那一定是鴨子。
《乾隆朝寄信檔》中記載,乾隆二十九年九月六日,皇帝向伊犁明瑞將軍下了令,說聽說伊犁有許多品種的鴨子。他讓明瑞在送野雞給皇帝時,帶上十多只鴨子。皇帝想嘗嘗它們,看看它們是否與首都的鴨子不同。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命令是由兵部緊急發出的。
說到這,你有沒有注意到,清朝皇室的廚房里沒有提到牛肉和狗肉?這實際上是因為當時宮殿里有兩大禁忌。不吃牛肉的原因是,在古代農業社會,牛是農業的主力軍,因此保護牛一直是國家的重要政策;
不吃狗肉是因為有一個傳說,當年努爾哈赤被明朝軍隊追趕,躲在一片蘆葦林里。明朝軍隊放火燒,試圖燒死他,但他旁邊的一只黃狗不停地用毛沾水潑火滅火救了他。然而,這只狗最終因疲憊而死,所以努爾哈赤命令他不再吃狗肉。
因此,皇帝的日常飲食可能看起來很多樣化,但實際上就像自助餐。然而,有很多規則,與目前的自助餐相比,菜單要單調得多。他們甚至不吃太多海鮮和類似的東西。
乾隆之所以長壽,完全是因為他的生活方式溫和。他真的很擅長照顧自己的身體,喝酒但從不喝醉,享受食物但不暴飲暴食。即使在春節和節假日,他也不為官員舉辦宴會。他平時吃的飯都是肉和蔬菜平衡的,即使81歲了,他仍然保持著這個好習慣。
在討論了皇帝每天吃什么之后,讓我們來談談他為什么在吃東西的時候生氣,以及“每道菜不超過三口”這句話是否屬實。由于接近近代,清朝留下了許多詳細的記錄,清楚地記錄了許多皇帝的飲食偏好,如前面提到的乾隆和嘉慶。
例如,雍正喜歡吃肉末和烤蘿卜,而道光則喜歡吃炒蛋、豆腐和烤豬肝。一般來說,皇帝有好吃的,為什么他吃得越多就越生氣呢?我們還是來談談乾隆吧,就像我們在《乾隆朝寄信檔》中看到的那樣。
這件事發生在乾隆二十六年秋天。舒赫德讓人帶了12盆葡萄枝到熱河。起初,乾隆很高興,因為他一直想吃新疆的葡萄。當時,他住在避暑勝地。
葡萄枝一到,乾隆幾乎大發雷霆,心想:這家伙,他送的葡萄枝上連一顆葡萄都沒有!
但不久之后,乾隆開始在心里想,舒赫德怎么能帶來光禿禿的葡萄枝呢?大學士來已經老了,糊涂了,但吉慶這樣一大群的年輕人也是無用的人嗎?確實如此,不僅乾隆吃的對食物感到憤怒,就連他的父親雍正也曾對外界的傳言感到憤怒,以至于他甚至無法進食,他的祖父康熙在廢黜太子后,一度茶飯不思。
后來,他聽說大臣們要推薦老八為太子,他氣得幾乎沒吃東西。他對此抱怨了很久。最后,讓我們談談“不要總是盯著同一種食物吃太多”。
顧名思義,無論菜肴多么美味,皇帝在用餐時每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例如,如果乾隆餓了,胃口特別好,他就會大嚼豬蹄。然而,只咬了三口,還沒來得及再伸出筷子,負責皇帝飲食的太監就把豬蹄拿掉了。原因是為了保護皇帝的安全。
如果皇帝連續三口咬一道菜,這意味著他非常喜歡它。如果刺客發現這件事,他們可能會借此機會下毒,皇帝將處于危險之中。所以,這道菜吃了三口后,我們必須把它拿走,我們還需要確保御廚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不會再做這道菜。
當談到清朝皇帝對幼兒飲食的過度控制時,這一說法聽起來很有說服力。但說實話,如果你翻閱《起居注》、《清實錄》還有《清史稿》等歷史書籍,你甚至找不到皇帝只吃三口飯的記錄。
皇帝象征著無限的權力,脾氣往往很暴躁。如果你遇到像道光皇帝這樣脾氣好、吃東西不挑剔、思維遲鈍、咬了三口就被迫撤菜的人,宦官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責罵。但如果他們遇到脾氣暴躁的雍正,而宦官們找不到一個好的理由撤回食物,能不能活命都不好說。
更不用說乾隆了,他的階級規則非常嚴格,也許全家都會因此受苦。乾隆皇帝對食物非常挑剔,但有一位名叫張東官的廚師做了乾隆喜歡吃的菜。
基本上,張東官負責他的日常飲食。張東官原本只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名廚師,后來卻成了熱河行宮御廚的主廚。他能在這么多御廚中脫穎而出,這表明他的烹飪技巧有多么高超。《乾隆書信檔案》和《百科全書》中都有“張東官”的記載,一個廚子能夠留在史書上,確實了不起。
乾隆每次出宮,即使少帶妃嬪和孩子,也總是帶著張東官。此外,乾隆愿意花很多錢讓張東官開發新菜。在飲食方面,乾隆確實做得很好,絕對是一個吃貨皇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