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受近期干旱天氣影響,賓陽縣和吉鎮出現不同程度干旱,農業生產面臨嚴峻考驗。為應對旱情,該鎮黨委、政府迅速組織干部群眾打響抗旱保耕攻堅戰,從干渠清淤到調度引水,從長效管護到長遠規劃,為近2萬畝的春耕生產筑牢“防護堤”,全力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米袋子”。
護渠突擊隊在傳遞沙袋堵漏水口。石燕妮攝
“周邊鄉鎮都盼來了甘霖,可咱們這兒卻滴水未沾,這莊稼可咋種喲!”和吉鎮新平橋村村民陳耀恩嘆息。賓陽縣和吉鎮作為六馮灌區末端,一直依賴上游提水灌溉,自2024年10月至今,全鎮僅有零星降雨,兩大骨干灌溉渠道斷流長達5個月之久,12座小型水庫蓄水量僅剩6.7萬立方米,1.4萬畝稻田干涸板結。面對旱情,當地黨委、政府果斷決策,12座水庫閘門全開,同時組織號召群眾農用車拉水,發動干部群眾5000余人次累計完成32處抽水池除險加固、24公里毛細水渠修繕和清淤疏浚工作。
護渠突擊隊在調試抽水設備。石燕妮攝
六馮電灌工程于1967年投入使用,曾是當地的水利“動脈”,灌溉著和吉鎮近1萬畝的農田,后因各種原因,逐漸荒廢。此前,當地黨委、政府成立170余人的“護渠突擊隊”,實施跟進水量、清淤阻工、物資短缺等難題。大邦社區黨總支書記庾中正帶頭鉆進涵管清淤,狹窄管道內碎石、淤泥不斷。“黨員干部不帶頭,群眾怎么信服?”他們抹著臉上的泥漿說。現場15臺挖掘機揮舞著巨大的機械臂日夜不停地作業,拆除占道棚房4處,清理垃圾30余噸,破拆阻水墻3處,5.5公里的渠道逐漸恢復暢通,為干渠通水按下“快進鍵”。清淤打通了渠道“血栓”,但水源短缺仍是難題。當地積極協調各方資源,賓陽縣水利局啟動了2臺大型抽水設備24小時不間斷作業,同時積極爭取市水利局從桂中治旱工程調撥3臺抽水設備緊急支援,全力將水流壓往六馮茂凌三級干渠,讓干涸的土地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
護渠突擊隊在打撈堵塞水渠垃圾。石燕妮攝
水潤民生,利在千秋。和吉鎮在現有水利設施基礎上,持續深化管護體系。將100余條大小水渠納入常態化管護,定期清淤修繕,擴大“應急蓄水池”規模,改造3處廢棄水塘提升極端天氣下水資源的儲備能力。著眼中小河流治理,積極推動駝山江、燕山江2條中小河流盡快納入縣級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全面提升全鎮抗旱減災能力。(班昊 石燕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