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四大野戰軍中,第二野戰軍(劉鄧)、第三野戰軍(陳粟)、第四野戰軍(林羅)均形成了軍政雙領導的核心架構。
雖然這其中第三野戰軍(陳粟)是陳毅一人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但是日常工作分工其實還是粟裕負責軍事指揮,陳毅負責政治工作。
唯獨第一野戰軍(原西北野戰軍),這支部隊長期由彭德懷一人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總也因此一直沒有搭檔。
四大野戰軍,為何就彭總沒有搭檔呢?是中央不愿意配還是彭總不要?
02
我黨的人民軍隊自三灣改編后,就確立了“黨指揮槍”根本原則,也是人民軍隊保持戰斗力的根源。
此后從紅軍,到八路軍,再到解放軍,一直都保持著“軍事主官+政治委員”的雙首長制度,兩人平級。
在這種制度下,軍事主官專注作戰指揮,政委負責思想動員、組織建設及地方政權配合。
如鄧小平在中原野戰軍既統籌戰略決策,又主導大別山根據地建設,劉伯承則專注負責中原野戰軍的指揮。
再比如東北野戰軍就是林總全權負責軍事指揮,羅榮桓元帥則負責東北軍區的建設、新兵訓練、土地改革地方政權建設等。
林彪精于戰術卻疏于協調人際關系,羅榮桓的政工能力恰好彌補這一缺陷,二人合作使四野成為了解放戰爭中的“攻堅鐵拳”。
陳毅與粟裕的組合中,陳毅一方面確保了華東野戰軍與黨中央的戰略協同,另一方面確保了華野中新四軍和八路軍兩大部分的協調,而粟裕的軍事天才得以充分發揮
可見雙領導制度確實有其精妙性,但是西北戰場為何不給彭總配一個政委呢?這其實主要源于西北戰場的特殊性。
彭總不需要搭檔,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西北野戰軍選不出一個足夠給彭總搭檔的政委。
03
西北野戰軍最早誕生于晉綏根據地的陜甘寧聯防軍。
1947年胡宗南大軍進攻延安時,西北野戰軍僅有兵力三萬余人,裝備落后、彈藥匱乏,平均每支步槍子彈不足30發。
敵我雙方兵力差距幾乎達到了十倍之差,而且西北部隊來源多元,包括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晉綏野戰軍及地方武裝。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一個強勢的領導人統一領導,而且西北地區在根據地幾乎喪失的情況下,軍事行動與政權重建必須高度統一,也就沒必要分散指揮權。
更關鍵的是西北野戰軍早期就幾萬人,以彭總的能力完全可以全面指揮,根本不需要有人幫忙。
1928年彭德懷平江起義創建紅五軍,與滕代遠形成早期搭檔,但1934年后彭德懷開始頻繁軍政一肩挑。
彭德懷是真正的軍政全優超級統帥,一個人完全可以負責西北戰場,陜甘寧根據地被分割后也沒有太多地方軍區事務要負責。
彭德懷直接領導地方政府,避免“軍事-行政”溝通損耗,能夠最大限度的集中所有力量統一作戰。
另一方面也是在于西北野戰軍實在缺少能和彭總搭檔的人,中原野戰軍的鄧小平、東北野戰軍的羅榮桓都是元帥資歷因此才可以和元帥搭檔。
華東野戰軍粟裕都只是副司令,其實也是陳毅軍政一肩挑的。彭總也是一樣,西北野戰軍別說元帥資歷的政委,就是大將資歷的政委都沒用。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強行拉上去一個上將甚至中將資歷的政委,其實對彭總和西北野戰軍都不好。
因此最終西北野戰軍成為了彭總一個人發揮的舞臺。
04
事實證明中央的選擇是正確的,橫刀立馬的彭大將軍不僅是軍事元帥,同樣也是政治元帥。
西北戰場上的“彭德懷模式”,是戰爭藝術與政治智慧結合的典范。
在胡宗南重兵壓境、根據地支離破碎的絕境中,彭德懷軍政全才的極致發揮造就了西北戰場的堅持。
正如1949年蘭州戰役后習仲勛所言:“若無彭總獨掌全局,西北解放恐遲三年。”。
在彭德懷的率領下,西北野戰軍面對著絕對的敵我實力仍然苦苦支撐甚至能夠不斷壯大,直到最終迎來了解放的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