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編者的話: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歐洲、亞洲等戰場,不同國家的戰士團結合作,英勇抗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催生出很多優秀將領,他們中有很多曾到蘇聯深造學習。伏龍芝軍事學院是蘇聯和俄羅斯聯邦著名軍事院校,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曾派出多位優秀成員到那里學習進修,學成歸來的他們為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伏龍芝軍事學院入口
伏龍芝軍事學院設有基本系、供給系、東方系等,另有高級指揮員進修班,不僅培養本國人才,也為其他國家和民族培養、輸送中高級軍事人才。中國共產黨早期派去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的人員有劉伯承、左權、屈武、劉云等人。大多數人在國內有軍事經歷,因此軍事學習上困難不大,倒是語言關要費一些周折。
劉伯承苦學俄語
1927年,受中共中央的委派,35歲的劉伯承從上海登上前往蘇聯的輪船。他先進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學習語言和基礎課程。為了能聽懂蘇聯教官授課內容,他早起晚睡,從練發音到背單詞,苦學俄語。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提到,“視文法如錢串,視生字如銅錢,汲汲然日夜積累之”。后來劉伯承逐漸掌握了學習外語的要訣,他還談到“視疑難如敵陣,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數月已能閱讀俄文書籍矣”。周恩來總理對劉伯承有四字評價“舉輕若重”,從這件小事中是能看出來的。
劉伯承
1928年下半年,成績優異的劉伯承轉到伏龍芝軍事學院繼續深造,較為系統地學習戰略、兵種戰術、勤務、戰史、軍事地理等課程,還學習了戰爭哲學、國際法等。作為久經沙場的高級將領,劉伯承善于將軍事理論與戰例、戰史結合,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為其軍事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歸來打擊侵華日軍
1930年,劉伯承學成歸來,開啟新的革命征程。伏龍芝軍事學院有一條標語:“一切戰術要適合一定的歷史時代,如果新的武器出現了,則軍隊的組織形式與指揮也要隨之改變”。劉伯承充分理解、吸取了標語的精髓,回到國內后翻譯、規范了“游擊戰”“指揮員”等軍語,編寫了《步兵教程》《炮兵教程》《坑道教程》等教材,與左權合作翻譯《步兵戰斗條令(第一部)》,校譯了《合同戰術》,為我軍不斷適應戰爭新形勢、迅速掌握新戰略戰術、更好打擊日寇提供了有力支撐。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劉伯承投身戰場,積極組織正規軍、游擊隊和民兵相結合的隊伍,先后指揮部隊進行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亙村以及長生口、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百團大戰中的正太、榆遼等一系列著名戰役戰斗,沉重打擊侵華日軍。
不斷有我軍將領入學深造
左權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更早一些,他1927年入學,是中國共產黨派去該校的第一批學員之一。在那里,左權較為系統地完成了團職、師職軍事干部的知識學習,及正規戰、游擊戰等理論學習。回國后,左權曾任紅一軍團參謀長、代理軍團長等職,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毛主席曾夸贊他“吃的洋面包都消化了,這個人是個‘兩桿子’都硬的將才。”
左權
全面抗戰爆發后,左權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協助朱德、彭德懷開展敵后游擊戰。1942年在組織反擊日軍大“掃蕩”時壯烈殉國,是八路軍在抗戰期間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1989年,左權與劉伯承一起被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
國共第二次合作后,我軍一些高級將領也到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學習,包括劉亞樓、李天佑、鐘赤兵、盧東生等。他們都在不同崗位上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自己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我軍與伏龍芝軍事學院仍保持著友好往來、交流合作。在新的歷史時期,一代又一代人繼續捍衛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果實,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健康發展。(本文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朱劍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