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的田野間,曾回蕩著一種獨特的歌聲——一人昂首領唱,眾人應聲相和,高亢的旋律穿透稻浪,遠播數里。這便是青浦田山歌,主要流傳于趙巷、練塘等地區。2007年6月5日,這承載著江南農耕記憶的聲音,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147項)。青浦田山歌不僅是農民耘稻、耥稻時的精神號角,更是一部用方言與旋律寫就的“水鄉紀實”。
田山歌《十二樣生肖》片段,演唱者楊曉峰(視頻來源三色練塘)
田山歌的誕生,與青浦的稻作文明密不可分。早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編纂的《青浦縣續志·雜記》中,已有“唱田歌悠揚赴節,聲聞遠近”的記載。明代文人葉盛也曾說:“吳人耕作或舟行之勞,多作謳歌以自遣。”
新田歌《妹依楊柳忘情哥》演出
田山歌并非單一曲調,而是包羅萬象的“民歌百科全書”。青浦田歌按其形式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大山歌
“大山歌”是田山歌的“重頭戲”,專為耘稻、耥稻等集體勞動而生。其篇幅宏大,結構復雜,一人領唱,眾人輪流接唱,又稱響山歌、吆賣山歌等。其演唱形式獨特,由頭歌、前賣、前嘹、長聲、后賣、后嘹、趕老鴉、歇聲等幾個部分組成。
2. 小山歌
即四句頭山歌、問答山歌、亂嚼山歌,是一種曲式比較短小、節拍節奏比較自由、旋律發展比較平穩、音區不高、口語化敘事抒情的民間歌曲。它猶如現代的通俗歌曲,清麗柔婉,細膩平樸,平淡而富有韻味,它表達了歌手豪爽、幽默、詼諧、聰慧、質樸的性格。
小山歌《插秧船》
3. 小調
小調貼近生活,質地純樸,風格明快,風情濃郁。既有土生土長的本地小調,也有雜交變體的外來小調,還有民間舞蹈的舞歌,其他還有號子、兒歌以及吟唱調等。青浦田歌來自生活、來自民眾,能準確、迅速地反饋出最主要的社會信息,具有與眾不同的多種功能和立體性。
田山歌的歌詞文本,堪稱江南農耕社會的全息影像。
田山歌中有大量反映青浦水鄉社會生活和人們勞動場景的歌詞,如《耘稻歌》《插秧歌》《搖船歌》等,這些歌詞生動地描繪了農民在田間勞作的情景,以及他們對豐收的渴望和喜悅。
田歌《種田山歌》
在青浦田歌中,反映愛情婚姻方面的歌詞,所占篇幅最多,內容極為豐富。許多表現追求婚姻自由,反對和蔑視封建禮教,大膽吐露自己對愛情心聲的歌詞。如田歌中的"五姑娘""熬郎"等等歌詞,都是極為典型的。情歌類歌詞,少則幾行,幾十行,多則上百行。"白六姐"就長達四百多行。訴說了在封建社會里自由戀愛的抗爭。
“結識私情隔條河,手倚楊柳望情哥,娘問小女在看啥,河里川條魚實在多。”
上面通過短短四句歌詞,描繪了少女聰敏伶俐的形象,并巧妙地回答了娘的提問,一個對愛情癡迷追求的少女,躍然紙上。
趙巷公社某田歌隊在車水抗旱時唱田歌
早期山歌中還有許多表達階級差異的隱喻,如《長工苦》通過對比地主與雇農的生活差異,揭示社會矛盾。下例是長工們即興編唱的長工苦歌詞:
“……長工苦到二月中,打打包裹去做長工,大男小女哭得哀哀叫,我狠狠心腸離家中。”“長工苦到六月中,夏暑烈日曬長工,到夜里,東家乘涼蚊子拍,我鋤草喂豬忙勿定。”
在田山歌的襯詞與拖腔里,藏著江南農耕文化的聲學密碼。
青浦方言是田山歌的靈魂。民間方言,土語入歌,俯拾即是,情趣橫生,格外新鮮。
“吃唔肉,還唔殼”(《螺絲經》)、做大勿來"、"看大勿清"、"打伊勿過"、"撥本書伊"……
田山歌善用隱喻與諧音,將熾烈情感包裹于婉轉表達中。“月亮出來月亮彎,牡丹掛在紫金樹,郎心掛在妹心間”,以物喻情,盡顯江南兒女的含蓄聰慧。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智慧,是封建禮教重壓下發展出的獨特的隱喻美學。
田山歌拒絕刻板工整,襯字、斷句、減字等手法讓旋律如流水般自由跌宕。歌手們即興加入“哎喲”“嗬嗨”等襯詞,時而拖長語調如漣漪蕩漾,時而加緊節拍似急雨打萍。這種演繹,讓每首田歌都成為獨一無二的現場藝術。
1953年,田歌隊迎來高光時刻。由王錫余帶隊的10位農民組成的田山歌隊,在首都北京參加了“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在中南海的舞臺上,他們唱響邀賣山歌《五姑娘》,獲得優秀節目演出獎,毛主席的掌聲為田山歌烙下國家記憶。
赴京演唱的青浦田歌隊
本文整理自《趙巷田歌》等館藏資料
資料:青浦檔案
編輯:呂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