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一場冷戰式的間諜劇,正在寒冷的北極上空上演。而這一次,美國的“主角”面具早已剝落,露出赤裸裸的掠奪本性。據法新社5月7日報道,丹麥外交大臣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震怒之下,公開宣布將召見美國駐丹麥外交官,只因《華爾街日報》披露了美國正在秘密強化對格陵蘭島的情報監視。這并非普通的間諜活動,而是美國一貫施行的地緣政治殖民主義在21世紀的最新體現。
在華盛頓眼中,格陵蘭從來不是一個擁有自主意志的領地,而是一塊漂浮在資源與戰略價值之上的“北極跳板”。美國情報機構接到指令,要對格陵蘭獨立運動深入了解,還要摸清誰在島上和丹麥境內支持美國的戰略目標。這種近乎殖民前奏的“人口情報普查”,可謂毫無底線地踐踏了一個自治領地的主權與尊嚴。丹麥雖為美國盟友,但連起碼的信任都無法換來。所謂“五眼聯盟”、“北約伙伴”,在美帝國眼里,都是戰術性工具。
而特朗普政府不僅不諱言染指格陵蘭,更在公開場合稱“不排除動用武力控制該島”。一個民主國家的總統,居然將他國自治領地視作可吞并的目標,而且不惜使用武力。這種囂張行徑與當年的“吞并夏威夷”“干預巴拿馬”“占領波多黎各”有何兩樣?美式民主的“光輝燈塔”,如今已徹底演變為一部全球侵略劇的冷笑話劇本。
格陵蘭不是商品,這一立場已多次由島上政府明確表態,丹麥政府也堅稱格陵蘭主權不容交易。然而,美國不死心,轉而利用情報滲透、離間民意、扶植代理人等手段,希望在北極完成“軟吞并”。而這,正是其慣用伎倆。從東歐到中東,從臺灣到烏克蘭,美國通過秘密資助分裂勢力、滲透非政府組織、操縱媒體話語的模式早已泛濫全球,如今這套劇本又被套用到格陵蘭這塊貧瘠卻戰略價值巨大的土地上。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方不但要搞清楚格陵蘭獨立運動的政治脈絡,還在尋找支持美國目標的具體人員。請問,這種滲透情報活動與冷戰時期的間諜網有何區別?華盛頓一面口口聲聲宣揚“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另一面卻在丹麥主權范圍內布置地下戰線,圖謀瓦解一個北歐國家對本國領土的掌控力,這種赤裸的霸權主義,已讓人無語凝噎。
特朗普政府口口聲聲以“國家安全”為借口,稱格陵蘭島對美國的地緣布局至關重要,要“確保俄羅斯和中國無法染指北極”。但問題是,誰又給了美國以“防止他人影響”為名就能武力奪地的正當性?美國這套“我可以,你不行”的雙標邏輯,早已讓其信譽破產。而格陵蘭人民顯然也并不買賬。根據最新民調,絕大多數格陵蘭人希望在未來獨立建國,而不是被美國“買下”或者變成下一個“波多黎各”。
這也難怪丹麥政府會暴怒召見美國大使,外交大臣拉斯穆森公開表示“朋友之間不應相互監視”,這種憤怒顯然不僅源于一篇新聞報道,而是長期以來美國在北極問題上對盟友的傲慢與無視的集中爆發。在北約框架下,丹麥為美國戰略配合提供了不少支持,從駐軍協作到情報互通,但最終換來的卻是美方在自己家門口安插“眼線”、挑撥內部事務、監控居民思想,這種對待“盟友”的方式堪比黑幫家族對小弟的控制。
格陵蘭這次并非簡單的“被偷窺”,而是美國新冷戰戰略的試驗田。在拜登時期談“多邊主義”已破產的今天,特朗普政府重掌白宮后更是大大方方地宣布“美國優先”“美國可以再次購買世界”。格陵蘭,不幸成為了這場帝國擴張下一個“商品標簽”被貼上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