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如果說特朗普“想買下格陵蘭島”曾被外界當成一句狂妄玩笑,那么如今,華爾街日報披露的這項情報指令則毫無疑問地證明:這不是玩笑,而是野心。5月6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爆料,特朗普政府已正式下達情報指令,要求包括中央情報局、國防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在內的多家特工機構加強對格陵蘭島的“重點信息收集”,涉及當地獨立運動、資源開采態度,乃至“識別親美人物”并實施全面監控。一句話,美國盯上了這個北極門戶,并準備赤裸裸地動手了。
早在特朗普首個任期內,他就多次公開表示“希望美國買下格陵蘭”,并將其列為“戰略收購目標”。這一荒誕宣言當時被丹麥政府嗤之以鼻,丹麥首相直言“荒唐”,格陵蘭自治政府則明確表示拒絕。但如今特朗普回歸白宮,相關情報指令立即啟動,足見其從未放棄對這一戰略島嶼的覬覦。
本次情報收集行動由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茜·加巴德下令實施,內容涵蓋對島內獨立傾向勢力的全面掌握、對當地反美或親美輿情的監測評估、對資源開發潛力的精確分析,甚至包括鎖定哪些丹麥或格陵蘭官員可能“愿意合作”,并向其展開深度接觸或策反。
而更令人警惕的是,這份指令不僅彰顯特朗普政府的“北極野心”,也揭示了美方在當前全球多極博弈背景下對資源與地緣要地的重新分配欲望。
格陵蘭島,地處北極門戶,戰略位置極端敏感,是美軍“圖勒空軍基地”所在地,亦是連接歐亞航線的關鍵點。更重要的是,該島擁有大量稀土資源、冰蓋下潛藏著巨大的能源潛力,是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北極通航、礦產開發的前沿陣地??刂聘窳晏m,不只是地理優勢,更是信息與戰略部署的壓艙石。
因此,特朗普對格陵蘭的興趣,從來不是“玩笑”,而是地緣政治的極限操作。問題在于,美國的手段從來不是“友好談判”,而是“先下黑手”。通過情報機構介入、發動心理戰、滲透輿論場、尋找代理人,美國在冷戰后已數十次復制這一模式,從拉美到東歐,從中亞到中東,無不是“從內部撕裂對手”,再堂而皇之地“提供重建方案”。
此次針對格陵蘭的行動,其實質就是試圖引導島內“去丹麥化”情緒、鼓吹“獨立自主”的虛幻前景,然后趁虛而入。換言之,美國不打算通過談判買島,而是通過“顛覆”實現變相吞并。而一旦格陵蘭在美國策動下脫離丹麥,接下來的走向也不會是“真正獨立”,而是成為另一個“波多黎各式領地”,即名義自治、實為附庸。
而歐洲對此幾乎毫無防備。丹麥雖是格陵蘭的宗主國,但近年來對該島事務的掌控力日益減弱。在“去殖民化”全球輿論風潮的影響下,丹麥對格陵蘭獨立問題的發言空間被壓縮;而島內親美聲音在經濟利益驅動下不斷發酵,甚至已有部分政治人物公開呼吁“與美國加強合作以促進發展”。這一切,正是美方暗中推動的成果。
特朗普當局通過情報系統在海外實施的“政治滲透”,表面看是地緣爭奪,實則是對國際法和主權原則的嚴重破壞。用間諜手段制造政治裂痕,用金錢誘惑操縱輿論導向,這些手法與殖民時代的“公司政府”并無二致。唯一的區別是,現在他們用的是“信息戰爭”這層技術外殼,更具迷惑性和穿透力。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詹姆斯·休伊特對此回應稱:“總統已經非常明確地表示,美國關切格陵蘭島和北極地區的安全形勢。”注意,這并不是否認情報行動的存在,而是用“國家安全”來為侵略擴張找借口。
而格陵蘭,顯然只是第一張牌。在美國“重返北極”的戰略地圖上,格陵蘭是橋頭堡,北冰洋是新戰場,挪威、瑞典、加拿大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博弈焦點。當華盛頓以“全球安全”為由到處插旗,其實質是將一個主權模糊地帶變成對手無法觸碰的軍事高地。
今天的格陵蘭,是明天的模板。特朗普的“島嶼野心”,不是玩笑,是警報。它向全世界昭示:美式帝國主義,不再遮掩,不再溫和,而是直接下場、親手操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