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西走廊的駝鈴聲聲到隴原大地的麥浪滾滾,甘肅既有雄渾壯闊的自然風光,也有深藏于民間、歷經歲月沉淀卻從未磨滅的古老技藝,這片承載著華夏文明基因的土地,正以“非遺+產業”的創新實踐,讓千年技藝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
在天水市甘谷縣,一雙雙以大青麻為魂、以匠心為骨的手工麻鞋,正從農家小院走向國際市場,從文化符號蝶變為富民產業,書寫著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交融共生的生動樣本。
甘谷麻鞋的生產歷史可追溯到東漢以前,千百年來,麻鞋承載著甘谷人走南闖北的精神。
制作麻鞋的過程并不簡單:先將大青麻編成辮,盤成麻絲緊密的“千層底”,再用麻繩穿緊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編織鉤針鉤出麻花辮鞋面、鞋耳等,用木楦頭把鞋撐起來,在幫梁、鞋耳、鞋鼻梁貫穿耐力麻繩,一雙麻鞋才算做好。
這種傳統技藝制作的麻鞋,兼具透氣防潮、吸汗抑菌之效,被譽為“會呼吸的鞋”。然而,受制于季節性強、款式單一等短板,這項非遺技藝曾長期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如何讓古老的麻鞋技藝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擺在非遺傳承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2008年,“80后”河南姑娘郭娟,在大學期間收到男友牛君俊送的甘谷特產麻鞋,從中敏銳地發現了商機。2011年,二人回到甘谷,創辦了一家麻編工藝制品公司,開啟了他們的創業之旅。
創業初始,他們面臨經驗、技術和資金等多重困難。但郭娟和牛君俊沒有退縮,而是四處討教,從零學起。學藝過程中,郭娟的手指被鉤針扎破,手掌被麻線磨爛,但她從未放棄。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的公司逐漸發展壯大,成為甘谷縣規模化生產麻鞋的龍頭企業之一。
郭娟深知,要讓甘谷麻鞋走得更遠,必須在產品上做文章。她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款式設計研發,將扎染、隴繡等傳統非遺工藝與麻鞋制作相結合,開發出防水手工麻鞋和皮質麻鞋。同時,她積極與高校設計團隊合作,聘用其設計團隊,結合甘谷乃至甘肅本土文化,創新設計具有文化底蘊和美學價值的麻鞋新款式。
如今,“雅路人”麻鞋已開發出20多個系列200多個款式,年產量達18萬雙,年產值超2000萬元。
從只有夏天有麻鞋穿,到如今一年四季都有麻鞋穿,年輕人也逐漸成為麻鞋消費者。郭娟說:“我的初心沒變,創業是為了創收,但現在多了一份傳承,關于非遺的傳承,傳承這份古老的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使用非遺。”
在甘肅的許多小縣城,有一群特殊的婦女——“陪讀媽媽”。她們為孩子學業放棄工作,全身心投入家庭。然而,在麻編工藝制品公司,這些“陪讀媽媽”找到了新方向。
郭娟通過當地婦聯招收部分“陪讀媽媽”,讓她們按訂單要求手工制作麻鞋部件。她們在閑暇時間制作麻鞋,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實現自我價值。楊青是甘谷縣新興鎮楊家莊村村民,在郭娟的公司務工6年多。她說:“我在這里務工,時間自由,農忙時還能帶回家做,一個月能掙3000元左右,挺滿意的。”
此外,郭娟依托鄉村就業工廠,培養了5000多名“甘谷縣隴原巧手”,在甘肅省設立19個巾幗扶貧車間。許多“陪讀媽媽”從家庭主婦變成創業能手,用雙手書寫精彩人生。
“其實,無論做哪一項非遺,只要你肯變通肯創新的話,在這個大的市場環境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發展前景會比較好。”郭娟認為,非遺技藝在鄉村振興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她說:“所有大家所熟知的當地的非遺,都是當地老百姓相對來說比較熟悉的一種技藝,學起來也會容易些。如果有帶頭人能把這項技藝發揮好,就能帶領當地老百姓就業創收。”
在甘谷的田野間,麻鞋的編織聲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謠,訴說著歲月的悠長與傳承的堅守。
郭娟表示:“我們這一代要接力傳承,讓甘谷麻鞋這項非遺技藝永續流傳。未來,我希望將它打造成一個全民可參與的經營項目,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安居樂業,不必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
郭娟和她的“雅路人”們,用一雙雙巧手,將非遺編織進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他們不僅讓古老的麻鞋技藝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更為無數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希望與改變。(文/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劉姍)
來源:中國甘肅網
特別聲明:
1.微游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