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田野 于建平 北京報道
近日,特斯拉官方微博發文稱:堅持視覺處理方案,讓人人買得起安全智能的產品。特斯拉稱,特斯拉視覺處理方案和端到端神經網絡,以及數十億真實世界數據樣本訓練,實現多場景、更安全的智能駕駛路徑。
與之相對應的是激光雷達的熱銷。數據顯示,今年1—3月激光雷達前裝搭載交付新車32.57萬輛,同比增長92.95%;激光雷達交付量35.73萬臺,同比增長69.74%。截止2025年3月底,全市場有交付量的激光雷達配置車型達到94款,相比上一年度翻了一倍。
有觀點認為,無論是僅用攝像頭的“純視覺派”,還是采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的“多傳感器融合派”,這場分歧的本質,是技術理念、成本邏輯與市場策略的三重博弈。
技術分歧
今年4月,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通過其社交平臺宣布,特斯拉即將推出基于純人工智能技術的“通用型全自動駕駛(FSD)解決方案”,該方案僅依賴車輛攝像頭與特斯拉自研AI芯片的協同運作。
而以華為、理想汽車為代表的企業是激光雷達的堅定擁護者。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走向L3、L4級自動駕駛時,汽車必須配備激光雷達。
靳玉志指出,從技術角度看,激光雷達能夠檢測出任何障礙物,而無需識別障礙物本身。相比之下,純視覺方案需要大量數據訓練來識別障礙物,但在數據不足或遇到未見過的極端情況時,可能會帶來風險。而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等融合傳感能力可以在極端場景下發揮作用。
在2024年12月的理想AI Talk對話節目中,理想汽車CEO李想被問及“特斯拉沒有用激光雷達,你們為什么要用”時,他坦言保留激光雷達是為了安全。李想表示,中國路況與美國不同,深夜駕駛時可能會遇到尾燈損壞的大貨車,甚至大貨車會停在主路上。在這種情況下,激光雷達可以看到200米遠的距離,而攝像頭在無光環境下的可視距離只有100多米。這使得激光雷達能夠實現130公里/小時的AEB自動緊急制動功能。“如果馬斯克在中國深夜駕駛過高速,他也會選擇保留激光雷達,因為特斯拉同樣重視安全,只是需要在特定環境下看到更遠的距離。”李想說道。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視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鄧志東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特斯拉與國內車企的路線分歧,本質是“算法驅動”與“硬件驅動”的哲學之爭。特斯拉押注于通過海量數據訓練出“全能算法”,最終實現“無雷達”的純視覺自動駕駛;而國內車企則選擇用硬件堆砌安全冗余,通過多傳感器互補應對復雜場景。
“從市場反饋看,兩種路線各有擁躉。特斯拉FSD在北美市場滲透率超30%,但在國內卻因‘水土不服’遭遇質疑。這反映出純視覺方案在應對中國特有交通規則與駕駛習慣時的短板。”鄧志東談道。
成本+監管致車企重新規劃配置
成本是特斯拉堅持純視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馬斯克多次強調,激光雷達是“昂貴的拐杖”,特斯拉通過數十億英里真實路況數據訓練的神經網絡,已能模擬人類視覺的“腦補”能力。
通過取消雷達,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硬件成本降低,這為其在全球市場打出“價格屠刀”提供了空間。
但市場對特斯拉宣傳的“讓人人買得起安全智能的產品”的質疑聲此起彼伏。目前特斯拉中國智能輔助駕駛套件(FSD)的售價為6.4萬元,而許多自主品牌車企的輔助駕駛功能大多免費提供,且這一價格也高于中國廠商提供的基于激光雷達的輔助駕駛解決方案。
而在成本方面,多傳感器融合方案也同樣面臨挑戰。雖然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激光雷達的成本已經從萬元級降至千元級,但其仍然難以向中低端車型普及。數據顯示,20萬元以下車型搭載激光雷達的交付量占比不足10%,表現低于預期。另外,多傳感器融合帶來的算力需求暴增,對車載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
“把ADAS激光雷達的成本拉下來,國產激光雷達企業確實有很大貢獻,但目前一套視覺智駕方案的成本也僅一千元左右,激光雷達還是沒有明顯優勢。”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他指出,現在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部分性能為代價的,早期的激光雷達能夠實現360度全方位掃描,而現在低成本雷達的掃描范圍通常只有100多度。與此同時,受到智能輔助駕駛監管趨嚴的影響,再加上汽車市場價格競爭的持續白熱化,車企已經開始重新規劃配置比。
據悉,即將于5月9日正式上市的吉利銀河星耀8,在幾天前臨時增加了兩款配備基礎輔助駕駛功能(入門級L2)的車型。同時,此前已經發布的五款標配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輔助駕駛系統(支持NOA)的車型,也只有一款頂配車型提供激光雷達配置。
“這意味著,從車企營銷的角度,過去被視為‘高階’功能的NOA,尤其是配置激光雷達的城區NOA,對于車型的市場競爭力提升權重正在下降。”張翔談道。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多家車企已紛紛調整智能駕駛表述,包括比亞迪、理想汽車、小米汽車、蔚來汽車、阿維塔、小鵬汽車等車企宣傳產品時,表述已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改變。
“未來加上激光雷達的感知方案,也只是增加一定的安全冗余,并不是本質上的系統進階。所以可能會有一些新能源車企僅保留基礎的安全和輔助功能,將車型的價格繼續下拉,以爭取更多的銷量。”張翔說。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